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

(2010-06-15 17:17:54)
标签:

育儿

早教

家庭

亲子

女儿

婚姻家庭

幼儿学美术

兴趣班

分类: 女儿经---妈妈宝贝

  我的职业是美术,出国之前丈夫也从事美术工作,我们都以为我们的女儿一定遗传我们热爱美术,谁知女儿爱到是爱,拿起笔来涂几笔,就说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我什么也看不懂。我不知道怎样教二岁的女儿。我在书中看到:三岁前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绘画训练,四岁以后,孩子将会有独特的创作和构成能力。可是,我不知从何入手,因为女儿根本不听我教她画气球、小鸟,只是一个劲儿地独自涂鸦。

一位朋友说:父母是当不了“老师”的,因为孩子不把父母当“老师”,而当做对手(对象)。睡觉、吃饭、玩耍,都可以,学习却不行。父母与孩子成不了“师生”。我想,我就换个角色,不当“老师”还当妈妈,或当她的“对手”。

我和她在一张桌上一起画画,画小猫,小鱼,小动物,不理她,她会在一旁偷看,却不理我,有时跑开去玩,我也不叫她,仍然画。等我走开了,她又跑回来,在我画过的小动物上涂颜色。当然涂得一塌糊涂,我却极力夸张地表扬她,取得她的“好感”。慢慢地,她开始“认真”起来,画完了会让我看,我便夸她画得棒!偶尔指出她“眼睛再小一点”就好了,她立刻就生气:“大眼睛才好看!”

我默默地注视着女儿的画,渐渐发现她真的在进步了。

儿童看物体,特别是注视人,是从局部开始的,(这与美术教学从整体入手完全不同)而人最会“说话”的地方是眼睛和嘴,鼻子虽然在脸正中,儿童却常常看不见或视而不见它的存在,因为鼻子是静止的,不会动。观察孩子自己画的画就会发现,儿童画人,眼睛可以占脸一半,嘴巴又占一半,因为嘴巴也是有表情,会“动”的,但是却常常不画鼻子。人的身体很小,而手臂常常比腿长,因为手臂经常做事、运动,手的动作非常丰富,而腿脚只是用来走路的,没有太多的“表情”所以,手有时比脸大许多,双脚经常是直立着的。如果你理解孩子的观察方法,你就理解孩子的画了。

 

日本保育园的美术、手工课,是我最欣赏的,每学期4开纸大小的图画本中,除了图画,还有许多手工制品。我都保留着,不是女儿画得多么出色,而是老师的题目出得好。

几年的保育园学习、生活,老师从没有在黑板上画一个物体让孩子模仿着画,所有图画全部是“命题”或自由创作。散步归来后画“散步”,赏花归来画“赏花”,梅雨季节画“下雨”,新年后画“过年”,运动会后画“运动会”……。这些看似对孩子来说很难表现的题目,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的画各自不同的形象表现,色彩运用,真让我感动。

“ 赏花”,有人画二、三棵树,一片粉红;有人画树下唱歌的人,有人画吃便当的人,有人画排队散步的小朋友……同龄的孩子,不同的观察视点,不同的记忆,不同的表现方法,都落到“赏花”的主题。

老师从不给孩子们改画,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从使用水笔、蜡笔,到逐渐使用油画棒、水彩,老师只是告诉孩子使用方法,而不是技巧。还有用纸团沾着颜料当画笔,把马铃薯刻成树叶或花的形状,像图章一样印在纸上,还有蜡笔与水彩结合的画……手工制品就更加丰富。我常常从二岁班教室看到将毕业的五岁班的孩子们的画,我的感觉是那么的强烈,这种感觉就是二个字:自由!

孩子的心是那么自由,“技法”也是那么自由,老师的传授更是让孩子们自由地想象。

 http://s9/bmiddle/570dd3b1t741da4623ce8&690
    女儿自由地画,自由地成长。很长一段时间她爱画“魔女”,“精灵”,并给它们起名字,还注上她们的超能力”,并给魔女们设计各种服装,让小精灵们“进化”。我惊喜地发现,女儿再画“爸爸、妈妈和我”时,已经把自己画得最小,爸爸画得最大;同一张纸上,三个人再不是上上下下地“飘”在空中,而是手拉手并排站立了;妈妈从前总是光着脚,现在穿上了一双高跟鞋;爸爸系上了领带……. 女儿的画越来越丰富,观察到的细节越来越多起来。

有一天,我惊奇地发现,女儿画的眼睛不再是一个黑洞,或“大白眼”,而是有高光、亮起来,笑起来,问她:谁教你的?“电视动画片的人都是这样的,我又看了漫画书,也是这样的,我以前怎么没看见?”在表扬了她之后,我告诉她:手再小那么“一点点”就更好看了。渐渐地,她开始接受我的“指导”。有一天,她的老师对我说:“原来您是画家啊,今天听您女儿说的,她说您还办过画展?”

我知道女儿开始有点“崇拜”自己的妈妈了,又不愿在我面前“低头”,画画时,总是在我面前表现出“我很懂”,“不用你教”的架子。明白了她的心理,我也不再对她“指手划脚”。但是,我坚持让女儿用大纸、好纸画画,绝不心疼纸的“浪费”,我希望不要因为纸“小”,而限制了她的心“大”!我们经常坐在一起画画,有时二个人同画一张画。

我的老师在教书法时说过:真正的书法家能用同一支笔写斗大的字,也可以写蝇头小楷!会画大画的人才画得好小画,只会画小画的人,成不了大画家!这就是一个画家的“大气”吧。我也很欣赏保育园让孩子们画“大画”。女孩比较细致,如果再拘紧,就更加无法施放心胸的“大气”。

女儿因为经常夸奖她,越来越喜欢画画,每到生日、圣诞,都会自己画生日卡,圣诞卡送给爸爸妈妈,还给北京的小表哥,外公外婆做圣诞卡寄去。对色彩也开始有了“感觉”。

我发现,不能“正经”地坐着教女儿,于是就在生活中教她。比如,散步时看天气,今天的天空是什么样的蓝?这排树和那排树为什么绿的不一样?什么是红色?什么是玫瑰色?为什么不同?哪一个感觉更温暖一些?渐渐地,再告诉她,什么样的色叫冷色,什么叫暖色?什么是对比色?

有一年回国探亲,美术馆举办韩美林展览,我带女儿去看,女儿竟然有几个馆连续看了二遍,特别对正厅中央一面墙上的“象形文字”感兴趣,用自己带的小本子描了许多“文字”。她说:我喜欢,好像看不懂,又好像看得懂!它们像字又像画!

我的收获是,她的色彩感不错,她已有了自己的审美观,学会了“欣赏”。以前班上的她的小朋友上了美术班,她很羡慕,问我:“你不想让我当画家吗?”我告诉她:学音乐要从小学,因为耳朵、听力小的时候最敏感;长大了就迟顿了;而学美术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学,妈妈快上中学才开始学画画,很多大画家都不是从小画画的。将来做什么职业,应该你自己选择。

特别想告诉那些现在“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千万不要以为学美术的人都是因为“文化课学不好”才无奈选择美术专业,不否认这样的孩子和家长大有人在,这也是我们搞美术专业人的悲哀。没有丰富的头脑,仅仅是有技法,那你永远是设计师画家手下的助手,永远不能表达自己。 

 

http://s5/bmiddle/570dd3b1t73e6d6719c74&690

我至今没有发现女儿在绘画上有什么过人的“天赋”,上小学时她就明确表示将来不会做画家,现在对未来的大学专业也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但是,学校的小报、杂志、社团广告她都参与设计制作,还设计制作了现在高一班级健美操的T恤设计制作,比起有的班级花上百元买了整套的班级,她们班用最少的钱达到最好的效果,还得了奖。对于时尚流行很敏感等,也很有自己的眼光。

 我很想告诉那些把孩子送进美术小组的父母,明确让孩子学美术的目的。儿童学美术,绝不是为了现在“多一个爱好”,或者将来把它当成职业,如果把学美术当成“做不成数学家做画家”的“后补”职业,更是无知。

美术是一种自我表现的艺术,是一种很“感性”的东西,不是从小长期训练就一定能够成功的,因为画家注重境界,注重意境,注重感觉和想象。不会想象,不爱文学的人,是当不了画家的。成功的画家需要丰富的情感、博学及修养。所以,学习美术,不是学习技法,而是学习“想象”,学习“感觉”,学习“表现自我”。

 毕加索说过:每个孩童原本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他长大后是否仍能保留住艺术家的本质。

 

美术在于表现个性,如果你的孩子每周都从美术小组拿回临摹老师或书本上的“作品”,并经常是5分,请你让孩子退出这个小组。美术不是模仿,而是创造。优秀的美术教师不是教孩子画得“像”,而是教孩子想象力、创造力,你要相信,你的孩子绝对有想象力,没有表现出来,是老师教学无方。六、七岁的孩子学习素描,是根本的浪费“创作”时间,因为对于光线、明暗、转折、质感,这个年龄是不能理解的,不理解的训练又有什么意义呢?而这个年龄的孩子正是没有约束,自由幻想的年龄,为什么不让他自由地表现他感觉得到的个性的东西呢?学习美术,最重要的是兴趣,同时需要一位真正的好老师,这位老师不一定是名画家,但必须懂得怎样“教”孩子美术。

 

我曾经在北京电台青少部举办的暑期漫画培训班任教。培训班80个学生,第一天,要求画自画像,我说:不要长得像自己,而是个性像自己。于是有的女孩把自己画做狮子,有的男孩把自己画成毛毛虫,有的把自己画成天使……讲评时,互相介绍自己的自画像,教室里笑声不断,80个人,80种个性,80颗心碰撞在一起。我说:“上课的第一个要求:快乐听课。第二个要求:快乐创作。第三个要求:快乐交流!”

 

     还有你的孩子,他学美术,学画画快乐吗?他学会了画小鸟,画小动物,但是他会画(会用图画表达)像小鸟一样快乐的心情吗?既然叫做兴趣小组,有快乐才有兴趣。如果不快乐,总有一天会放弃,与其将来痛苦地放弃,何不今天快乐地在室外奔跑?去寻找一块使孩子快乐的新天地?生活、大自然就是一本美丽的画册,先翻阅大自然这本书吧。学会“渴望表现”自己的快乐吧,寻找一位能够教他幻想与创作的老师,而不是教他“技法”的老师。

    

http://s6/bmiddle/570dd3b1t73e6d584a3d5&690

凌子画的“小魔女”

 

 《爱是一个圆》2004年出版。  作者:凌子

http://s4/middle/570dd3b1t7ccf95199463&690 四、“填鸭”式教育不是智力开发 

———幼儿在学习书本知识之前,应该学习社会知识和生活知识

    一、“唐诗”是谁?                (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

    二、做梦掉到新西兰               (鼓励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四、我是透明人                   (游戏中的智慧与创造)

    五、妈妈,这个颜色不适合你       (孩子原本就是艺术家)

 

五、了解孩子的感情世界   ————孩子也有七情六欲

    一、我在妈妈肚子里暖暖的    (童年只有一次,多多拥抱你的孩子)

    二、妈妈,你这样做不公平        (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

    三、告诉你一个秘密              (珍藏孩子心底的秘密)

    四、我不喜欢游泳班              (当孩子要放弃时,父母要学会坚持)

    五、妈妈的样子象魔鬼            (训斥孩子后,别忘了拥抱孩子)  等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