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网友说她的儿子被比他小的低年级孩子在胳膊上掐出道道紫印,她很生气地告诉了那个孩子的妈妈,并接受了道歉。她不安地说,我是不是有点过分?小孩子之间大家不该大人介入?
我想把我前几年海豚出版社出版的《爱是一个圆》书中的一篇文章送给我的这位网友。
《爱是一个圆》写的是我在日本育儿的经历,从女儿出生到六岁,是我一个人把她带大,没有任何经验,完全凭借着书店里的参考书和周围妈妈们、保育员老师们的指导和自己的感觉,六年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中日育儿文化的差别,所以应出版社相约写了那本书。几年过去了,女儿已经是中学生了。。。。。。
下面的文章与正在育儿时期的妈妈们分享。
今天我和小朋友打架了
————让孩子体验痛楚
一个从没有被人“打”过的儿童开始“体验”被打,这是他人生路上必然遇到的“事件”,做父母的用不着过于惊慌,这是他的宝贵经验,他会渐渐认识到人与人的不同,学会辨明事非,学会选择朋友。
女儿一岁半入市立保育园。入园3个月后的一天下午接女儿时,我刚刚踏入教室,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对我说:“您早来一步就好了!刚才真是精彩啊!”
老师告诉我,maki入园后,经常跟在老师身后,或与比较文静的女孩玩,有时,调皮的男孩子抢她的玩具,她只是愣愣地看着,或者再去找别的玩具玩。那个经常抢别人玩具的小男孩刚才又抢了她的书,她先是愣住了,坐着发呆,后来突然站起来冲到男孩子面前,使劲打了小男孩一巴掌,书落地,两个孩子开始抢起来,小脸儿憋得通红,谁都不肯放手。老师兴奋地说:“我们全班都为希希鼓掌加油呢!”“maki加油!maki加油!”也许男孩子被这声势吓住,终于放弃了。
我听了老师的叙述,有些茫然,不知说什么好。老师看出我的表情,解释说:“孩子之间动手是正常的。打架不好,打痛别人更不对。但是他们才不到两岁,根本听不懂不能打架的道理,更不知道打了别人,别人是什么感觉,所以,尝一尝被打的滋味,才会明白打人是很痛的,所以不能动手打人。1—2岁的孩子动起手来力气有限,一般只是随手而动,没有心计,不太容易受伤,当然,我们也会看在眼里,绝不会让孩子受伤。”
听了老师的一番话,我一时不知如何反驳。
这天回到家里,女儿见到爸爸异常兴奋:“爸爸!maki和小朋友打架了!”当我把经过讲给丈夫听了之后,以为他要批评女儿,谁知他抱起女儿使劲亲吻她“好女儿!真了不起,真勇敢!”我急切地说:“你这样不是鼓励孩子打架吗?”他却说:“不会。如果她爱打架,早就动手了,她这是忍无可忍才出手的,说明她的勇气是多少天孕育出来的,要教孩子不欺负别人,也不能被别人欺负。”我反驳他,说他明显地溺爱,偏向自己的女儿!再说,她这么小,怎么懂得?他说:“所以,现在让她用身体去体会呀。她一定不是第一次被小朋友抢玩具,也不是第一次挨小朋友打,被别人打痛了,才明白可以向别人一样动手打别人,否则,她为什么从来不打你和我呢?”
这一次的打架经历,虽然我没有亲眼见到,但是通过老师的描述,我常常联想当时的情景,对老师与丈夫的放任印象颇深。所以,我常常把这件事讲给国内的朋友听,朋友们几乎都不能赞同日本老师的做法,共同的想法是:孩子被打伤了谁负责?还有一位父亲的话,也使我记忆深刻:“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小时候被别人欺负惯了,长大也得挨欺负,所以我教儿子,要是有人欺负你,你要是觉得打得过他,就让他一拳头服了你!你要是觉得打不过,就跑!好汉不吃眼前亏!”
我想,这种简单的教育孩子的方法肯定是不可取的,这将给孩子造成“以大欺小、以强欺弱”的印象,使孩子只会用“拳头”说话,而不懂得用理、用智慧。
回想女儿第一次打架的经历,虽然当时她那么小,也许小朋友不止一次抢过她的玩具,这是她在家里从没有受到过的待遇。小小一个班,只有11个孩子,其实也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孩子在这个生存环境中自觉地学习怎样“生存”的本领,就好像是本能。当她第一次被别人欺负时,可能并不明白什么是“欺侮”,但是这种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如果经常发生,在她小小的心灵里,也是会引起“思考”的。在她心里“那是我的”,可能比被打痛更加难过,她想要夺回“属于自己的玩具”,由于不会表达,于是“学习”了别人的方法,“动手打别人”,这就是孩子的“身体语言”,在她的意识里,只有这种方法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中国的父母在对待孩子打架的问题上,大多是首先教育孩子“不能与人打架”,由于“独生子女”现象,很多家长也开始教育孩子“谁打你,你就还手”,当然像刚才那位父亲的做法是极少数。我认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时间性和发展性。比如1—3岁前的儿童,由于语言不发达,还不能很完全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他表现最多的是“肢体语言”,就像几个宝宝在一起玩,根本不需要语言的交流,他们可以很自然、协调地一起玩沙子,玩玩具。而“打架”则是他们无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用“身体”来说话,而后果便是大人们看到的打架行为。
0—2岁的儿童,是听觉、触觉发育最敏感的时期,而家庭是他的第一课堂。由于语言的不发达,“为什么打架不对”还不能让他们完全理解。生活在一个和谐家庭的儿童,如果父母总是善意地对待他,在他的心目中就有一种“榜样”,他也会用友好的方式与小朋友相处,如主动把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玩,从而取得加入他们行列的“认可”,而不是以抢小朋友的玩具作为“打招呼”的方式。
0—2岁的儿童之间有了矛盾,很少用语言来解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用手。
一个从没有被人“打”过的儿童开始“体验”被打,这是他人生路上必然遇到的“事件”,做父母的用不着过于惊慌,这是他的宝贵经验,他会渐渐认识到人与人的不同(即有的小朋友不打人),学会辨明事非,学会选择朋友。
孩子们的争吵甚至打架,是学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一种体验,与对方快乐地相处、理解对方的心情、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这种生活体验将与孩子的人生幸福密切相关。
如果3岁以上的儿童经常被告状在幼儿园里打架,家长首先应该反省自己在家庭里的行为,比如对待丈夫、妻子、孩子,在繁忙了一天之后,身体不适、心情不好时,言行是否粗暴、简单?在招呼孩子,而孩子正聚精会神玩耍没有听见时,狠狠地伸手拉扯孩子,无理地终止孩子的游戏,在众多小朋友、客人的面前训斥孩子甚至打骂孩子,都将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并成为孩子模仿的行为,因为父母没有对他用语言而是用身体,所谓“言传身教”,于是孩子便“实践”在自己的行动上,当一次次以“暴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时,便会以为这种方式是唯一的、正确的方式,以后他会更加频繁地使用“暴力”,同时,也会对父母的“暴力”不以为然。
父母不要简单地责备孩子。当孩子长到3岁以后,完全可以听得懂简单的道理;父母应该耐心地、单纯地、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讲给他听。平时,当他做了好事,甚至只是帮妈妈递个书包、拿个碗,也要及时地表扬他,告诉他:“你是一个好孩子,你还能做许多好事!”并且热烈地拥抱他,让孩子真心觉得:我不是坏孩子,我可以成为好孩子!妈妈的拥抱真好!

(《爱是一个圆》本人的插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