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中的动物——羊

标签:
杂谈图片文化 |
分类: 家中怡情 |
写完了牛,朋友问我有没有羊,我说有啊,就写个羊吧。
我喜欢追根求源,先说说羊从哪儿来的。国际学术界认为,早在一万年以前,在古代伊朗地区就已经训化了绵羊和山羊。动物考古学家说,绵羊可能由盘羊驯化而成,其雄羊以角大而成螺旋为特征;山羊则由野山羊驯化而成,角为细长的三角棱形,呈镰刀状弯曲。
在中国,驯化并家养的最早的动物是狗,由狼驯化而来,距今也有一万年了。然后是猪,从野猪驯化而成,距今九千年。但在以后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好像就没有再看到中国人又驯化了什么其它动物。而在时隔了三千年以后,驯化过了的羊羊们就突然出现了。
在20世纪70年代
考古学家在甘肃天水师赵村遗址(距今5600-5300年)发现随葬羊的下颌骨。
在青海民和县核桃庄马家窑文化墓葬(距今5300-5000年)发现随葬完整的羊骨架。
之后,在山西、河南、山东多处距今4000多年前的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的羊骨。
注意:目前发现远古时期中国最早的家羊不是山羊,而是大绵羊。
所以
人们一致认为,这些绵羊最早都是从西亚地区被驯化后传入中国的,其实家养的黄牛也是西亚地区传过来的,而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其实早在商代之前就已经开通了。
看来
中国养羊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那时中国最早的家养绵羊出现在甘肃和青海一带,然后逐步由黄河上游地区向东传播。而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山羊发现于距今3700年前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图1))羊头。30x110厘米。石藏于淮北市博物馆。
看看这美丽的大羊角。汉代画像石中的羊头装饰,多放在墓的门楣上。有悬羊头门上除盗贼的说法。《太平御览》引《春秋说题辞》说:“羊者祥也,而三而生,以养王也,故羊高三尺”。
上古人多过着游牧生活,羊们有很多的新鲜青草,生活的很好,繁殖的也多,是一件很美很吉祥的事儿。“羊”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中,是个象形字,是个正面看着有着一对下弯大羊角,和下面箭头一样尖嘴的样子。羊的性情温顺,古人祭祀和日常生活中都跟羊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被视为吉祥的象征,所以在古文字中“羊”通“祥”,象征着吉祥。古器物和钟鼎文款识中的“吉羊”和“大吉羊”,都是吉祥之意。吉祥的羊被人们喜爱和崇拜。一些用“羊”作意符的字有的是羊的名称,如羚、羔、羝;有的是与羊性格有关的事物、形状等,如羹、羞、善、群。
(图2)骑羊图。山东临沂白庄。
羊是古代西北地区一些部落的图腾。三皇中的两位;伏羲、神农生活的部落,都以“羊”为图腾”。在甲骨文中“羌“字是上部是一对羊角,下部是人,表明人头上有两只角就代表古代的”羌族“,他们就是以牧羊为生的。在青海河湟一带古羌人的发源地,过年还跳传统的“老羊歌舞蹈”,跳舞的人还要戴着羊角帽。我国西北的羌姓与姜姓,都是以饲养羊为主的部族,在原始社会都以羊为图腾。而甲骨文中的”养“字,就是拿着鞭子放羊的意思。
考古学家在整理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距今约4000年)出土的动物遗存时,发现了好多的羊骨,而且多是老羊,这显然不是为了吃肉喝奶。这种现象在3900年的河南郑州新砦遗址以及3700年前的偃师二里头遗址也有发现。而在2400年前的新疆巴里坤县石人子沟遗址,还发现了一端有锯齿,一面磨光的可能与加工羊毛有关的骨器。人们推测,至少在4000年前,陶寺遗址的先民就掌握了剪羊毛的技术。但我觉得这种说法证据不足,有些牵强,还需再进一步的考证。但羊毛织物和羊皮大袄肯定是有了,汉代的丝织品那么发达,小虫子吐得丝都能织成丝绸,羊毛肯定早就被使用了。
(图3)骑羊图。山东临沂白庄。
在《仪礼·士相见礼》上说;古人士大夫、公卿级别的人物间送礼,要送小羊羔作为高档礼品,这样的小羊羔还要披红带彩,送的时候还要头朝左抱着,真是讲究。
(图4)马、羊拉车出行。山东苍山县城前村。
羊车,是古代宫廷中的小车,即“祥车”,取吉祥之意。在汉代,专门驾羊车的驾驭者还有专门的官衔叫“羊车小吏”。到南朝时,“羊车”从宫廷进入民间。而现代,羊车又进入到了游乐园。不论是古代的羊车还是现在的,都是为了玩儿,不是真正的交通工具。真正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和牛车。
(图6)挤羊奶。陕西横山孙家园子。喝羊奶看来时间够久了,汉代挤羊奶看样子已经很熟练了。
在中国,从距今9000年开始,各个地区的众多遗址中都,出土过不少使用猪祭祀和随葬的现象,同时,也发现过不少用狗来随葬。这样的状况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距今4000前年左右,一些遗址里开始出现用牛和羊进行祭祀的现象,而大量的使用牛羊祭祀,始于距今33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
商代晚期,畜禽的驯养生产相当繁盛。当时驯养的畜禽已有马、牛、羊、鸡、狗、猪等多种,其中对马、牛、羊、猪的驯养尤为发达。在我的印象里,商代是个对人、畜都是个滥杀或杀人不眨眼的时代。根据甲骨文资料可知;甲骨文中多次提到“太牢”和“少牢”这两种祭祀形式,“太牢”是王一级的祭祀,“少牢”则是指卿大夫一级的祭祀,羊和牛就是这些祭祀中的主要动物。当时的商王几乎每天都要宰杀牲畜作为祭品,每次少则几头、十几头,多则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头。甲骨文中就有商王为了耳鸣进行祭祀,一次宰杀158只羊的记载。此外,还有用千牛进行祭祀的卜辞。由此可见当时只是为了祭祀,就要准备多少牲畜的饲养。
而“羞”字,在甲骨文里是个会意字,左边是”羊“形,右边是一只手,是描绘了一个人手里拿着羊,表示进献美好的食物,这都是字的原始含义。
这一幅是好热闹的室外庖厨图。人们都头戴着扁平冠,穿着长衣阔裤。左边持刀人拉着老大不愿意被杀的大羊,大羊想最后再用大角顶他一下,可惜够不着。中间是一个水井边的打水人。右上一人利用水井杠杆挂着一只狗在剖狗,最左边被拴着的另一条狗看到这种状况吓得狂叫,也不知下一个是否轮到它。井杆上的乌鸦看着热闹,嘴里好像还叼了个石子或食物?只有右边树下的大黄牛安详地喝水,好像啥也看不到,也可能是不想看。整个画面都生动极了。
羊是美食。《说文解字》:“美,甘也,从大”徐铉注释说:“羊大则美。”可见“美”就是美味的大肥羊。《考工记》注曰:“羊,善也。按善、义、美字皆从羊。”好玩儿的是,羊的叫声也都是”美、美、美“。
(图9)烤羊肉串串。山东临沂出土画像砖(局部)。东汉。
左边的大胡子老汉在烤炉上烤着羊肉串,使用还是双钎。右边的人用扇子扇火,汉代的扇子叫”便面“。
汉代的羊肉开始普及,有腌制羊肉、烤整羊肉、羊肉串等等。商代甲骨文中的”羔“,上面是”羊“、下面是”火“的形象,从形体上看,”羔“字就是火烤羊。《楚辞·招魂》中有”炮羊“一词,就是烤整羊的意思,而所烤整羊往往都是小羊。《诗经》毛传说:”小曰羔,大曰羊。“。想起以前跟父母去海南做工程,在海南有一种美食是蒸黑羊,那是一种刚生下不久的小羊羔,出生后就不让它见到阳光,这样长到一两岁,蒸食,羊肉鲜嫩无比。看来人们对于吃,无所不用其极。汉画像图中烤肉串的画面很常见,不知怎么就消失了这么久,对于内地的吃羊肉串,又都从西北重新传过来。
羊浑身都是宝。羊肉、羊奶、羊毛织品,还有羊豪笔。所有这些在那时都已经被古人开发利用了。山东画像砖中的鱼、羊图,是古人对“鲜“字的展示。
左边马面人奉上饮料,右边戴冠的人举着羊肉串,感觉中间端坐的西王母还是一脸的不高兴。
前一篇:汉画像中的动物——牛
后一篇:汉画像中的动物——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