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器物——凭几

标签:
杂谈 |
分类: 家中怡情 |
今年画罗汉图,参看明代吴彬的《五百罗汉》 长卷,发现了一种极为有趣的器物,它们形式各异,罗汉们或依靠在背后,或搭架在身前,舒适安逸,让人感到古人真是会享受。一直好奇于这种东西,搜查网络上的资料说这是一种已经消失的小型家具,叫做“凭几”。从考古发现来看,凭几很可能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地,即今天的湖北、河南、安徽等地。
(图1)图中下面的人物,左臂依靠着天然木质凭几。凭几是古人在席地而坐的时代,放在席和榻上供人凭依的小巧别致的家具。那时还没有椅子和沙发,席地久坐时,就可以靠着凭几舒缓下腰和腿,是贵族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古代日用家具。
(图2)战国时期楚国木雕凭几。湖北枣阳九连墩二号墓出土。这件出土的实物凭几,与上图中的十分相似,都是依据树根的基本形状,巧妙地雕成走兽的形式。
(图3)下图人物左臂依靠的小凭几。到了后来,古人的起居发生了变化,席地而坐逐渐变为坐上较高的椅子,凭几这样辅助跪坐的小型家具就渐渐消失了。
(图4)左边罗汉的木质凭几。古人的生活过的多细致啊,平时架个胳膊都有专门的小家具。
(图5)好玩儿的是,这种雅致简单的小凭几设计的太人性化了,可以架在大腿上。也不知这是吴斌绘画的创造还是当时真有其物。
(图6)小方凳一样的凭几。
(图7)这组罗汉有两人依靠凭几的。
(图8)这位罗汉的凭几最下端部分,是一个鹰爪模样。这在古代样式倒是常见的,称为兽足。
(图9)他的则更奇葩了,只有一个支点,这样搭着手臂还要有点力学知识,我拿了个木片试了下,还真可以支撑着,但凭依它的需要拿着点儿劲儿。
(图10)看吴斌的画最有趣的就是这些细节。支在神牛背上的这个凭几太有趣了,骑个牛还非要支着手臂,非要这个范儿。
(图11)这是甘肃酒泉丁家闸五号魏晋墓出土的壁画。画中的贵族,在榻上手搭着凭几用来支撑自己挺直的身体。看来吴斌画中的凭几形式也不是空穴来风。
(图12)黑衣人身后是较大的环形凭几,称为“曲凭几”。曲凭几最早见于三国时期的吴国墓葬中。
(图13)灰陶凭几。(东晋)南京市太平门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就在我看到这些有趣的东西正在怀疑他们真实存在的时候,去了南京博物院。哇呀,这不就是曲形的凭几吗?同时痛恨自己的孤陋寡闻,恶补了一下关于它们的知识。
(图14)灰陶凭几。(东晋)南京市赵士岗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东晋南朝,曲凭几流行一时,样式也多为统一的扁平圆弧形几面和三条长长的蹄形足组成,造型十分简洁。当时的人们使用的多为木胎髹漆凭几,考古所见的有些是作为随葬的陶制品,也有精美的木胎髹漆凭几。
(图15)在南京象山瑯琊王氏七号墓出土的一辆牛车中,放置着一架凭几,时间为东晋。而南京江宁一号墓地也出土了类似的放有凭几的牛车,年代在西晋太康六年。(图片来自网络)
(图16)南京六朝博物馆中陈列的凭几摆放的样式。六朝博物馆,三过门口而未入,好可惜。(图片来自网络)
(图17)宋《维摩居士图轴》中的凭几为侧倚凭几,挺豪华。这类凭几样式在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极为精美。凭几比沙发好的一点是,他既可以放在背后靠着,也可以放在正前方搭上双臂,还可以像这幅图一样斜靠,这样的姿势特有范儿。
(图18)看最左边,那位好看的大胡子罗汉,倚靠着一架高高的凭几。
(图19)左边这位罗汉的凭几和上图的相似,特别像是南方现在很多家里人常用的那种晾衣杆。晾衣杆形凭几边上的那位和右上角的那位,这样的木棍架子也算是凭几吗?古人的胳膊那么怕累吗,不靠着点儿什么站不住吧。太逗了。
(图20)晾衣杆凭几的来源。战国楚彩绘凭几。河南信阳一号墓出土。(图片来自网络)先秦至汉代,凭几多为一根横木,两端是优雅细长的足,有些严谨的意味。在《周礼》中,还记载着贵族们使用凭几的制度,最高级的是玉的,背靠着多凉啊。
人们说,魏晋时期凭几流行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展示那些魏晋风流名仕们“清羸示病之容”的身段和风姿。真是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时髦,现在男子时髦的是六块腹肌,魏晋则是谁病殃殃靠着凭几的谁有范儿吧。
(图22)《题倪瓒像卷》元代·张雨。国立故宫博物院藏。我一直没有见到魏晋之后凭几的发现。但这些凭几在以后朝代中的绘画中却有见到。
(图23)元代绘画《梦蝶图》。正要结束对凭几的讨论,又发现了它的另一个用法,垫在脚下。画中描述的庄周梦蝶,虽然躺在粗糙的木板上,但脚下竹器凭几,让他舒适无比,凭几的使用更加随意,真是把这件器物用到了极致。
(图24)宋代绘画小品《槐荫消夏图》。舒服吧,上哪儿也弄一个这玩意儿。
(图25)《汉宫春晓图》长卷(局部)。这是明代画家仇英,以春日晨曦中的汉代宫廷为题,描绘宫中嫔妃生活和佳丽的日常生活长卷。画中的美丽女人,坐累了虽有凭几可以依靠,倒不如趴在柔和的地毯上翻书、弹琴,更加的休闲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