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30日,我们去了平果采风,主要是到平果的歌圩去看看,对歌圩音乐进行采风,回来再创作歌曲。参加采风的都是年轻的词曲作者,比如董军、小强、罗春阳、凌劲、小卢、小马、月月、阿文、卢明,还有我和潮汐风的陈总等11人。据我所知,以前的采访活动很多是政府部门组织的,大多数都是搞专业词曲创作的老同志去的,这次应该是广西第一次组织这样大规模的、选择流行音乐的年轻人来参加的采风活动。因为太忙,所以我没有写东西,转一下潮汐风公司陈潮冬总策划的文章吧,然后配上我拍的照片:
到了平果,我们首先参加了平果县人大主任农敏坚组织的采风座谈会:
农主任给大家发了一本厚厚平果嘹歌歌集,里面有万首民间搜集来的歌词:
农主任讲解平果壮族歌圩音乐:
采访团部分成员合影,第一排右至左:阿文、我、罗春阳、小强,第二排右至左:董军、月月、陈总、小马:

请跟我来,听嘹歌
——平果壮族歌圩音乐采风侧记
壮族山歌如海,广西有着“民歌眷恋的地方”之称,“歌仙刘三姐”由此而生。溯其源头,竟发现,三姐的山歌唱自嘹歌来,而嘹歌大墟,当属广西平果无二。
2006年11月底,我随广西音乐制作、文化策划推广、民族与时尚音乐演绎、原创音乐促进机构人员组成的“平果壮族歌墟音乐采风团”走进了平果县。
说来惭愧,土生土长广西汉人的我,身处桂南,对壮民族仅一知半解,对山歌更如隔山听音。只知壮人爱唱歌,一直以来满足于浅表理论上对山歌的认识。
到了平果稍作了解才知道,一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节开幕式《大地飞歌》异彩纷呈的现代艺术形式,实在造成我对民歌“美丽的误会”。
汽车带着我太多的好奇,从平果县城穿越约十公里两旁全是齐刷刷玉米桔杆的机耕道,来到了太平屯。暮色中,这一望无际的玉米地十分壮观,让我想起张艺谋拍摄的电影《红高梁》。然而,《红高梁》里,又如何能呼吸到这样的一种沁人肺腑的草木之香。
村庄的轮廓,如水墨画般勾勒于眼前,隐约中,灯火如萤。我们跟随着引路老乡的手提应急灯散漫的光柱,脚步深深浅浅地“摸”进村子。我心急问老乡,怎么还不听闻歌声?老乡笑答,“别急,别急。我们村有客人来的消息是要点时间相互传递的,乡村们为了表示对客人的敬重,还要点时间稍稍打扮。”
“无论什么客人,无论哪家来客,乡村们都会来唱歌?”我问。
“对呀,一家来客,全村欢迎,是我们壮族人的习惯。就算素不相识的人来了,无论你走入哪一家,都会受欢迎。”老乡答道。
说话间,走入了老乡的家院。院子不大,灯光下,一堆堆金灿灿的老玉米引起了我们的欢呼,靠院墙而立的玉米杆,倒很是风景地成了我们围观的“好客者”。
老乡捧出了烤得香酥的玉米棒,馋得我们哪还顾得上仪态,我细细地咀嚼着珍珠般的玉米,也细细地咀嚼着嘹歌的神秘。
“哪——底格——哈……”一声高调的清脆划破夜色,撞击我们早已等候的耳膜,撩起我们兴奋的神经。
“来了,来了”我们一个个情不自禁地从凳子上蹦了起来,端起了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朝着歌声方向涌去。
歌声渐近,我们只闻歌声不见其人,不知是火把或是电筒的光亮若隐若现。老乡又是笑着说,别急别急,他们唱完了“探歌”才入厅堂唱的。
“探歌”,探询之意,也就是乡亲们唱着问主人家来了什么客人之类的话,相当于“夜歌”的前奏,待了解情况后,好知对什么人唱什么歌。
不消片刻,三三五五成群结队的人影走近,歌声由原来的单一成了此起彼伏,主人家开始了忙于应对。我听不懂壮语,猜想着大概是介绍客人的意思吧。
咦?怎么来唱歌的都是妇女呢?我们十分的好奇。老乡指着早已落座于堂的几位男性说,因为今晚来的客人是男的,因此来对歌的乡亲是村里女的;如果来的是女客人,那么来对歌的乡亲是男的。
呵呵,搞了半天,我们只是看客与听众。
两个对歌的妇女站姿非常有意思:
对歌的男人基本上都会有一本手抄的歌词,因为对歌时他们会从中找词,而对歌的妇女则是根据男人的词和应的,不需要歌词在手:
歌声越来越响,坐在堂屋的外村男人站了起来开始了对歌。而主人则忙出忙进地准备夜宵。主人告诉我,唱歌的人今晚不回家了,他们会唱通宵的。
我估算了一下时间,由此时到天明,至少还有十个小时,一直唱?简直难以置信。我得到的的答复是肯定而平常。我不明白,这源自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力量?但我终于明白了南宁国际民歌节主题曲中那句“好日子天天,放在歌里过”所指的乐知天命的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
夜已深,但歌声却愈加的热烈与奔放。除了我们所在的这一家,村里还有几户人家也歌声不断地唱了起来。我们顺着歌声,这家走走,那家窜窜,主人们也由得我们进进出出,家家户户都一样的热情端出用玉米做的“零食”,我们任意品尝……
我们带着嘹歌的快乐依依不舍离开了太平屯,回酒店的一路上,平果县广场或街道两旁时而嘹歌飞扬。
我追着县人大主任农敏坚先生给我解释乡亲歌唱的内容,农主任送给我一本厚实得份量屈指可数的,一千多页的《平果嘹歌·长歌集》。农主任说,这本长歌集仅是《壮族民歌文化丛书》中的十七集之一,也仅是壮族嘹歌中的沧海一粟而已,可见,壮族民歌是多么的博大精深。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位于平果县闹市区的烈士陵园公园。这里每天都会聚集很多爱唱嘹歌的群众,周末和圩日就更多了。
看看,这对夫妻就更不得了,带着正打吊针的小孩也来听嘹歌:
嘹歌的歌圩是独特的,一般的对歌都是几个男的和几个女的一起对的,如田阳的就是这样,男和男的、女和女的5、6个人人分别围起一个个圈来唱,此起彼伏的。云南德钦的真是互相站在对面,一唱一和的。这里则不同,是2个妇女和2个男人用2声部对唱,双方距离2、3米的。
我们是有备而来的哦,卢明拿好了录音设备,把现场动听的、不同格调的嘹歌全部收录:
我则不失时机的采访、录音:
次日,我们觉得还不过瘾,自发坐着手摇小木船沿河而下前往三面环水的驮朴屯。
当我们满足于乡村原生态美丽的风景、热情而朴素的人情、醇香味甜的农家饭菜后,歌声又起。得知我们要赶水路回城,歌声由岸到江河中,对歌的船儿一直伴送着我们我们离开驮朴屯。
我们的小船驶离了很远很远,回头望去,小村庄由渐渐的模糊到隐入夜中,对歌的两只小船成了两颗小小光点,而嘹歌一直还在我们耳边缭绕。我们不由感动,再次情不自禁,模仿老乡高声音唱起“哪——底格——哈……”
平果,我还会来听嘹歌。
(作者为广西时尚推广联合会会长、潮汐风文化传播公司总策划陈潮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