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思我想 |
被玷污的松花江,被误读的水危机
困扰哈尔滨数日之久的停水事件已经提前五小时宣告结束,但那悬浮在松花江上达数十公里的污染带依旧浩浩荡荡地向下游行进着。
无独有偶的是,在哈尔滨停水事件发生的同时,座落在资江之滨的冷水江市也遭遇了一次全城性停水事件袭扰。虽然停水时间只有十二个小时,但停水原因却与哈尔滨极其相象:某化工厂的废水储存池意外发生倒塌,污水大量流入资江,直接导致长时间停水事故的发生。
水危机,终于不再是“狼来了”的童话传说!在短短几天之内,透过遥遥相隔数千里的南、北两座城市同时发生的这两起停水事件,我们听到了水危机日益迫近的脚步。我们应该在关注当地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之外,以更加科学的态度强化我们的水危机意识。
长期以来,一谈到水危机,我们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样一句公益广告语:“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而正是这种夸张的说法,误导了我们对水危机关注的视角。
但事实上,比这则公益广告更有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迫在眉睫的水质性缺水:尽管我们面前有大量的水,却只能望水兴叹——因为它已经不能饮用,因为它已经散发着恶臭的气味。
与“现有水资源还能够供我们使用多久”的争论比较起来,这种水质性缺水更应该提起我们的重视。
做为供水行业的一员,我已经亲身体验到这种水质性缺水对城市供水部门的巨大影响:因为地表水系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寻找可供饮用的新水源的工作难度愈来愈大,现有水源的水质安全也愈来愈缺乏可靠的保障。
做为临水而居的居民,你可能已经或正在不得不面临着弃水远迁的选择——因为世世代代无私养育我们的那条水光潋滟、清澈见底的母亲河已经被污浊的水体所充斥,在夏日里四处弥漫着让你无法忍受的刺激性气味。
在我参加工作之初,水资源还被定义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翻开1989版《辞海》(缩印本)第1813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这样描述着:“淡水资源参与全球水循环,并可逐年更新,在较长时间内可保持动态平衡。”而进入九十年代之后,水资源已经悄然变身为“不可再生的战略性资源”。这一方面显出国人对水资源的重视程度得到了提高,但另一方面也是水污染状况日渐严重的真实反映。
就如同这次的哈尔滨停水事件一样,由于我们过于看重了水在自然界里的自我净化功能,流经我们身边的每一条或著名或无名的河流都被当成了自然界赠予的天然排污沟。于是,原来闭合的水循环圈被我们人为地断开了其中关键的一环;于是,水资源成为了“物质守衡”定律中另类的一个特例。
而我们对自然界漫不经心的破坏,终究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今天,被玷污的松花江,已经以这样激进的方式,为我们敲响了水危机的警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未来水危机的真实情形。
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了!我们应该把哈尔滨发生停水事件的这一段日子,确立为“水危机警示宣传周”,就象“九·一八”警钟长鸣的“全民国防教育日”和加拿大人为新毕业的工程系学员戴在手上的、用魁北克大桥残骸制作的“工程师之戒”一样,时刻警示着我们不要让水质性缺水成为普遍现象。
我们人类,就是一叶行进在漫漫无际的洋面上的扁舟,如果触目所及全都是浊浪滔滔,携带多少纯净的淡水可以供给我们的生存所需呢?
我们真的应该行动起来了!
我们真的应该反省一下节水宣传的角度了。
毕竟,修复水循环被破坏的链条,比单纯节省一滴水更为重要。
这,应该是哈尔滨停水事件带给我们的最为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