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的穆斯林文化
(2011-06-23 09:06:32)
标签:
开封穆斯林文化 |
简述开封的穆斯林文化
胡云生
(原载《中国穆斯林》)
古城开封现有回族62591(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人数位列当地少数民族之首。纵观历史,回族人民也曾为古城开封灿烂的文化作出过宝贵的贡献。现作简要介绍。
书法与绘画。历史上,开封回族画家、书法家不乏其人,较有成就的有:穆敬一,画宗文微明,是清代豫东写意派画家,书法仿郑板桥,画法变受其影响,擅画竹石;李成九,字国韵,清拔贡,以隶书闻名;薛成林,字虹如,原藉扬州人,清道光年迁来开封,画入改七芗之门,擅长人物、青绿山水、花卉、翎毛,又工仕女,也有薛美人之称。虹如之画,书卷盎然,古雅绝伦,笔下谨严,直逼唐长如之室;薛成荣,虹如之兄,善书,工篆刻,尤精于水晶章;马钦,清光绪年间人,彩绘戏装张飞,名重一时。芦花荡一出其画,生动活泼,逼肖逼真。东大寺大殿的宫灯、花卉、羽毛,概出其手;吴汉儒,原籍清化,二十世纪去世,善墨竹,风晴雨露,能使人见之如在竹林中。尚文涛,亦为清代画家,画水墨葡萄,用笔秀劲,露水欲滴;穆中和,善墨松,阴森古茂,望之清寒之气逼人,为他所绘,现不知落至何处。近现代有名的当推马基光(1915-1976年),是我国著名版画家、国画家。他自幼受外祖父影响,热爱绘画。1936年学于杭州国立艺专绘画系。先后创作了木刻《打回老家去》、《敌机过后》、《乞讨》、《边耕边备战》、《肃清隐藏的敌人》、《天下农民是一家》等,1984年出版《马基光画集》。
教育。历史上,开封回族教育事业相当落后。主要是凭借着旧式的经文学校,讲授一些普通的宗都学,学员多不识汉字。民国初期,经师们提倡经、汉两通教育,在清真寺开办学校,一面学习经文,一面学习汉文。民国31年,王家郭清心,学员有112名,一时盛名,其中学生来自各地,豫东尤多。阿文学校盛得期约二年多,培养出一批有学问的阿訇。草三亭清真寺也在办有求实小学。回民有志之士,为兴办小学,做出了努力。现开封市回民中等学校,有着70余年历史。它创办于清末民初,是河南早期的一所回民学校,经过了私立养正小学堂、公立养正国民高等小学堂、私立养正小学堂、省立开封回民初级中学、省立开封回民中学几个阶段。在解放前的30多年中,走过了一段极其坎坷的道路。解放后,在党和人民的政府的关怀下,过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坦途。几十年来培养了大批人才,为豫东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1983年,在开封又建河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每年招生100多名,回族学生占绝大部分,为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培养了一批人才。
解放前,开封回民也曾办过一些研究伊斯兰教的刊物。如1933年的《开宗月刊》;1935年的《伊斯兰》月刊,主编为我国著名史学家白寿先生。白先生即为开封市穆家桥人。赛诚惕继白寿彝后,在抗战胜利不久,又主办《伊斯兰》月刊三期,为回族中热心公益事业的知名人士。
医药学。回回人的祖先即富有医学知识。医药业也是开封回族的传统行业。远在北宋时开封就有西域人梁柱子孙开设的“滋德堂”中药铺。自元至清,开封城镇都有回回医生和回回中药店,回族中从事中医者不胜枚举。开封有穆姓数代名医并设“豫生堂“中药堂,马姓开有“松鹤龄”、“祥盛堂“中药铺,对开封医学发展有贡献。开封名画家穆敬一(1805-1879年),原籍天津人,因行医迁到开封,其子惟真(1855-1915)擅长针灸,孙穆润生(1880-1953年)仍以行医闻名,系开封市回族四大名医之一,擅长小儿科。穆家有“三世名医”之誉。
民族体育。开封回族群众中流传的武术有十路查拳弹腿,特别的四路查拳深为群众喜爱。还有七式拳,主要是攻、防,比较实用。此外,还有摔跤及各种武功套路等。在开封流传谚语:“吃了四眼井的水(清真寺井里的水),都会踢趟腿。”解放前,各大清真寺都设有武学。数百年来,开封涌现出一批如黄秉心、王伯和、马玉、穆祥春等武术家。在开封和朱仙镇一带还流传着“七式门”高手金晓亭在北京拳打四王爷和三闯少林寺的故事。摔跤活动,也是开封回民喜爱的体育项目,且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解放前,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运动会上,开封的丁全福获“大力士”称号。李士英在抗战前获得河南省运动会轻量级冠军。开封市回民中篮球运动开展的很普遍,1945年后,从东大寺开始到各大寺都建有篮球队,如东大寺的骨干队、北大寺的南华队、王家胡同清真寺的青勇队。1946年,轰动了开封回民,出现了篮球热,不仅如此,开封回民群众性的篮球、田径等体育活动,还影响到西安、洛阳、焦作等地,为这些市输送了体育人才。
文学。开封回族弃文尚武成为传统,故文学方面成家者少。元代著名回回诗人萨都刺(1272-1355年),山西雁门人,于1338年,在开封任河南大提上巡视,故在河南期间所写的诗篇,有许多首都以“黄河”为题,如《黄河夜月》、《泊舟黄河口登岸试弓》、《黄河舟中月夜》、《黄河送西台御史张子寿》等,不仅丰富了古城开封文学宝库,而且他的现实主义文风也极大地推动了开封文学的发展。清大诗人蒋湘南(1796-1847年),曾在开封生活过,其著名的代表作《春晖阁诗钞选》(六卷)也是在这时收编成的。他在开封的作品计有《大梁寄洪幼寰(符孙)禹州》、《汴河柳枝词》、《梁园吟和李白韵》等。
建筑艺术。开封清真寺的建筑是中西合形式。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极大地发挥了回族建筑艺术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效用。在艺术装上,清真寺几乎集回族的各种艺术,诗词、对联、格言、石雕、彩画、壁画、装饰画、中文和阿拉伯文书法、美术工艺品及各类建筑小品等艺术成熟地在清真寺建筑中综合表现出,充分地体现着开封回族各种艺术特点,成为回族艺术的宝库。同是,作为清真寺建筑小品,如大院中的花坛、花架、诵经亭、书亭、假山、喷泉等,大殿内“凹壁“两侧的书架、书柜;寺内各处悬挂的圣训、格言、对联、诗句等中、阿文书法匾额等,无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充分地反映了开封回族艺术的多样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