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青歌赛余秋雨念错字娱乐 |
作者:蔡之岳
晚上坐电脑前上网查东西,媳妇在一边着迷地看央视“青歌赛”,弄得我一心二用,时不时也从电脑上拿开脑袋,朝电视里瞅一眼。
我知道媳妇跟不少闲人一样,也想从青歌赛选手或评委那儿找点儿错误,同时找点儿乐子。这年头,大家都有点做人不厚道。余秋雨果然不负众望,很快就又露了一次怯,众目睽睽之下,很顺溜地把“堂吉诃(he)德”读成了“堂吉‘苛’(ke)德”,进入我耳朵,感觉非常刺耳。
那是他由考歌手的文化知识题讲到钱钟书《围城》,从《围城》讲到《管锥编》,从《管锥编》又讲回到它的作者,进而又绕到作者夫人杨绛,再讲到杨的著名译作时--坏了,这个有点脑残的错误读音,就是余先生在说到杨译名著时,被一口吐了出来。
说来惭愧,我也曾按他这种读音读过塞万提斯这部名作的书名,那是上中学时。老师当着许多同学面纠正我时,我面红耳赤,从那之后永远记住了这个常用于外国人译名的“诃”字(另如“契诃夫”)。
昨天见《新京报》有人撰文:《央视“青歌赛”行情看涨,余秋雨跌停》,读后觉得作者文笔很过瘾,但总嫌不厚道。今晚才发觉该不厚道时就得不厚道。一个中学生尚且知道面红耳赤,余秋雨再怎么说也是教授级的,是被称作文化人的,即使对于常人,这个“诃”稍有点偏,不常用,但对业内教授应该是“常识性”的一个字呵。
或者,余秋雨先生私下里是知道这个字正确读音的,但在大庭广众之下仍不免“出口成错”,这有点像提笔忘字,也有点像我们平时一急眼或一不留神,吐出了自小习得的老家方言(自小带来的东西是不易忘记,明明知道不对,可一不留神还会弄错),我们都会有同样经历,按说不该苛求。但我今晚总觉得余教授不可原谅,这种场合,他不应该放任自己信口带出这样的“错”字。他会给电视旁的小学生带来读音上的误导,他会引来人们再次的嘲讽,他会以一种不该用的方式提升节目收视率。一个学问家呵,“跌停”之后,又“跌”了一次,多少让人有点痛惜。
前一篇:张艺谋与道具
后一篇:中国“写字人”搭上电视剧财富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