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导读讲义

(2010-11-23 20:17:30)
标签:

杂谈

分类: 国学经典教学资料

一 、庄子其人
二、《庄子》介绍
三、道论
四、道与语言表达
五、齐物论
六、天人观
七、修道论

 

一 、庄子其人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安徽蒙城)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一生率性任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 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唐天宝元年(742年),玄宗皇帝颁布沼书,赐号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其书曰《南华真经》。宋徽宗时封“微妙元通真君”。 
终生不仕
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威王派了两位大夫先去表达他的心意:"我希望将国内的政事委托先生!"  庄子持着鱼竿头也不回,遂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国王把它盛在竹盒里,用布巾包着,藏在庙堂之上。请问:这只龟,宁可死了留下一把骨头受人尊贵呢?还是愿意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
  两位大夫回答说:"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
  庄子说:"那么,请便吧!我还是希望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秋水》)
鼓盆而歌
庄子妻子死的时候,惠子去吊丧,看到庄子正蹲着"鼓盆而歌",惠子便责难他说:"相住一起这么久了,她为你生儿育女,现在老而身死,不哭也罢了,还要敲着盆子唱歌。这岂不太过分了吗?“    庄子却有他的道理:
 当她刚死的时候,我怎能没有感慨呢!可是我经过仔细省察以后,便明白她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还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还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之间,变而成气,气变而成形,形变而成生命,现在又变而为死。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全是顺着自然之理。人家静静地安息于天地之间,而我还在哭哭啼啼,我以为这样对于性命的道理是太不通达了,所以不去哭她。(《至乐》)

鼓盆而歌
以天地为棺椁
庄子不相信死后的世界,也反对厚葬。庄子快要死的时候,学生想厚葬他。庄子却说:
  "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玑,以万物为赍送。我的葬礼还不够吗?何必要那些!"
挚友惠施
他们两人,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确是庄子生平惟一的契友。惠子死后,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士,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那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二、《庄子》介绍
今本《庄子》为三十三篇(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庄子》从汉代五十二篇的古本到晋代三十三篇的今本有个演变过程。
。今本三十三篇《庄子》是郭象在古本《庄子》五十二篇中,删裁去十分之三而成。郭象为三十三篇作的注,思想精深独特,为历代所推崇;唐以后也就随之流传下来,逐渐成为定本。 
第一才子书《庄子》
六才子书是由明末金圣叹(1608—1661)所评定,其《〈三国志演义〉序》云:“余尝集才子书者六。目曰《庄》也,《骚》也,马之《史记》也,杜之律诗也,《水浒》也,《西厢》也。谬加评订,海内君子皆许余,以为知言。”
  第一才子书:战国•庄周《庄子》
  第二才子书:战国•屈原《离骚》
  第三才子书:西汉•司马迁《史记》
  第四才子书:唐•杜甫《杜工部集》
  第五才子书:明•施耐庵《水浒传》
    第六才子书:元•王实甫《西厢记》

  
《内篇·逍遥游第一》 
《内篇·齐物论第二》
《内篇·养生主第三》
《内篇·人间世第四》
《内篇·德充符第五》
《内篇·大宗师第六》
 《内篇·应帝王第七》
 《外篇·骈拇第八》 
《外篇·马蹄第九》
 《外篇·囗箧第十》 
《外篇·在宥第十一》 
《外篇·天地第十二》
 《外篇·天道第十三》
 《外篇·天运第十四》
 《外篇·刻意第十五》
 《外篇·缮性第十六》
 《外篇·秋水第十七》
 《外篇·至乐第十八》
 《外篇·达生第十九》
《外篇·山木第二十》
《外篇·田子方第二一》 
《外篇·知北游第二二》 
《杂篇·庚桑楚第二三》
 《杂篇·徐无鬼第二四》 
《杂篇·则阳第二五》
 《杂篇·外物第二六》
 《杂篇·寓言第二七》
 《杂篇·让王第二八》 
《杂篇·盗跖第二九》
 《杂篇·说剑第三十》
 《杂篇·渔父第三一》 
《杂篇·列御寇第三二》
 《杂篇·天下第三三》


庄子的地位以及对后世影响
  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庄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既是一位有着鲜明特色的伟大哲学家,又富于诗人的气质。他用生动形象而幽默诡异的寓言故事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说成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其人并被神化,奉为神灵。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二月封“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诏称《南华真经》。宋徽宗时封“微妙元通真君”。
三、道论
《庄子·大宗师》中有论“道”一节: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认为,“道”是最先存在的,它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
1道的性质:道无所不在,又复归于一;
2道的特点: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道是普遍存在的   每下愈况
《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东郭子不应。……庄子于是向他解释:“愈从低微的事物去推求,愈能看出事物的真实情况。就像市场上的猪贩用脚踏猪来估量猪的肥瘦一样,愈往下踏在猪的小腿处,就更加明白猪的肥瘦,这叫做『每下愈况』。”因为猪的小腿是最难肥的部位,如果往下一直踏到猪的小腿上,猪肉仍是结实肥美的,那就是肥美的猪了。 ,“每下愈况”是用来比喻“从愈低微处推求,就愈能看出事物的真实情况。”
道有信
《知北游》:“天地有大美,四时有明法,万物有成理。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道无形
道“不期精粗”,故无形。无形,故“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道是存在的,但道以无形的、抽象的形式而存在;道是可知的,但道并非语言、概念和感觉经验所能知。
四、道与语言表达
 1、“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知北游》)。 “道”本身的不可言说性所致。因为它“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论者,谓之冥冥,所以论道,而非道也,”(《知北游》)
2、“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在《天道》篇中,庄子讲了一个“轮扁斫轮”的故事:轮扁告诉桓公说他读的“圣人之言”乃是“古人之糟粕”,因为圣人的心意不能假言以传。
3轮扁斫轮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 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庄子·外篇·天道第十三》
4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圣人对于“道”,只是体而不察、察而不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知北游》)。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知北游》)
5得意而忘言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
“筌”是用细竹篾做成的捕鱼工具,“蹄”是捕捉兔子等用的“圈套”。意思是说:挂在河里的筌本是用来捕鱼的工具,可等捕到鱼后,就已经成了没用的东西;设在山里的圈套本是用来捉兔子的工具,可等到捉住兔子以后,也成了没用的东西。什么是目的,什么是手段?千万注意不要搞错了。
此中有真意,欲辨而忘言。
  饮酒(其五:采菊)
         [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而忘言。
6濠梁之辩
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看着水里的鱼说:“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无疑也没法儿知道鱼是不是快乐。”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问‘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这就表明你已经肯定了我知道鱼的快乐了。
五、齐物论: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1“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
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2 朝三暮四    与    朝四暮三
3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德充符》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 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 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秋水》
4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 ,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 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 ,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 有彼是乎哉?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 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沉鱼落雁
民湿寝则腰疾偏死,然乎哉?木处则惴恂惧,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虫即蛆甘带,鸱chi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狙ju以为雌,麋与鹿交,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樊然乱,吾恶能知其辩 。
7 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u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六、天人观:自然与无为
  无以人灭天
 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2伯乐治马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囗(左“齿”右“乞”)he草饮 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 ,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zhi,编之 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 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 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 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 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 之过也。
3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长者不为有余,
短者不为不足。
是故凫胫虽短,
续之则忧;
鹤胫虽长,
断之则悲。
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4 鲁侯养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 ,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 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庄子•外篇•至乐》
5混沌凿七窍
南海之帝为囗倏,北海之帝 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 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
5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
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大宗师》
6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7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庄子·山木》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
8无用之用
《内篇·人间世》中,这样说到:山上的树木因为有用而被砍伐,油脂因为可燃而招致被煎熬。桂树因为可以食用而遭砍伐,漆树因为有漆可用而遭割取。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七、修道论
1、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心斋”见于庄子人间世中孔子和颜回的一段对话,孔子告诉他要“心斋”说:“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心。”
3坐忘
有一次,颜回告诉孔子说他的功夫大有进步,已忘了仁义,孔子认为他还不够深刻。过了几天,他告诉孔子说他已忘了礼乐,孔子仍然没有加以赞许。再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告诉孔子说他已“坐忘”了。这境界连孔子也有所不知,反问颜回,颜回解释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4朝彻
“朝彻”是道家修练的一种境界,庄子曾描写过一段有关朝彻的故事。
“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德充符》)要做到无情,首先要在是非面前不动感情。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间世》),
6逍遥游
。“游”是心游,是让心游于“无限时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让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进行的交游、交往,也就是《庄子·天下》中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泰然状态,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安宁。这样的“游”才“逍遥”。

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怎样才能逍遥呢?只有“无待”。所谓“有待”,就是有所依赖、有所对待,是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的实现要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谓“无待”,即无所依赖、无所对待,是指人的思想、行为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
  庄子认为,“有待”是造成人生不能自由的根本原因,摆脱有待,达到无待,才能实现自由,即获得逍遥游,逍遥游也就是无待的自由境界。怎样才能摆脱有待,达到无待呢?庄子强调,根本的一点是要认识到,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或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不知道“以道观物”、“道通为一”的道理;如果能从主观上齐同万物,忘却外在的一切差别,也就无所不适、无所对待了。有待则必为外物所役,如“列子御风而行”,“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如何才能无待呢?只有“无己”。有己则必有所待。所以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囗(左“安”右“鸟”音yan4)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热。是其尘垢囗(左“米”右“比”)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宋人次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下焉。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囗(左“口”右“号”音xiao1)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囗(左“氵”右“并”音ping2)囗(左“氵”右“辟”音pi4)囗(左“纟”右“光”音kuang4)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ping2pi4kuang4,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ping2pi4kuang4,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囗(左“犭”右“生”即黄鼠狼)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嫠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