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好多年了,自从生了宝宝,才有机会又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对亲情也有了新的体会和认识。
灿妈和姥姥姥爷讨论一个话题:人对自己的孩子和对父母,哪一个更好些?
答案似乎无容置疑:人对自己的孩子更好些。
也许有人会说:对孩子和对父母是两种不同的情感,无法放在一起比较。但从对两者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而言,无疑是对孩子更多。比如:孩子有一点点不舒服,做爸妈的住往都紧张得不得了,而对于正步入“知天命”甚至“耳顺”之年的父母,身患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腰酸背痛眼花耳背……,你是否给予了足够的关心和照顾?
中国向来传统家庭观念深厚, 像国外那种带孩子完全是父母的职责,与老一辈无关的思想是大部分人所不接受的。于是每位父母,
养儿育女,又帮自己的孩子养儿育女,尽心尽力,可谓亲情浓厚,恩比天高。子女从父母那儿得到了这么多,与此同时子女又为父母付出什么呢?

灿妈升级为人母后,也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差别。按理说:父母为自己付出的最多,自己应该对父母最好。但我们却往往把精力全放在儿女身上,无暇顾及父母。想到若干年后,自己也将处于现在父母的位置,也许会感叹:孩子怎么只顾得自己的儿女呢?
或许人的天性如此,一代代人都是如此。
从达尔文进化论的角度来理解:人类有利于生命与种族延续的基因会一代代相传,并一代代地强化;相反那些不利的基因则会逐渐被淘汰掉。比如:有人不喜欢生育孩子,那这种基因自然会失去继承;而有人对子孙后代关爱呵护(溺爱例外),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各方面竞争力也较强,他们在社会中往往会处于优势地位,这种基因会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所以,今天的人类会关爱自己的后代,为自己的后代不辞劳苦,这是一种大自然的天性。
对此LG的说法是:孩子代表了自己的未来,父母则代表了自己的过去。未来充满希望,所以人会全力以赴养育自己的孩子。
想到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代代生命的延续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我们从父母手中接过爱的接力棒,又奋力向前,将来再把它传递到自己的孩子手中。由于父母此前的全力付出,在我们这一站,充分感受到爱的幸福与甜蜜,但我们无暇回头,只是继续前进,并在此过程中将爱发扬光大;终于有一天,当我们把爱的接力棒交到子女手中,他们一样会继续这个过程。此时我们和自己曾经的父母一样,不会要求孩子停下来或者回过头来陪我们一起,而是希望他们继续向前,生命就是这样一代代地进化着和发展着。
虽然以上从各种角度分析了对孩子更好的原因和客观合理性,但还是要郑重提醒自己:子欲养而亲不在。趁现在父母健在,多尽孝心,只有这样,才会减少父母百年后,自己内心的愧疚和抱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