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苹果为什么这么红(三)
(2022-12-01 09:36:40)
标签:
财经情感教育文化时评 |
建现代化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走农业现代化道路。
“长期以来,延安苹果产业化程度不够高,产业链条不够长,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够强,高附加值加工品不够多,制约了产业效益和果农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马锋旺坦言。
从2017年起,延安全市着力在苹果产后环节下功夫,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
“关键得有龙头企业带动。”洛川县槐柏镇太仪村村民李小民深有体会。过去苹果摘下来,就地卖鲜果,一斤5元就不错了,卖完商品果,剩下的果子压根儿卖不上价,“今年公司统一收购,5亩果园多收入6000元。”
让果农实实在在受益的,是洛川县九如御农业发展公司。公司总经理李董刚介绍:“在我们的生产线上,苹果变脆片,身价涨了近10倍。”
越来越多深加工企业在延安扎根,苹果长出更多“增值芽”。洛川美域高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发了3个系列25款产品。“苹果变身苹果醋、苹果酒、苹果脆片,今年光苹果醋就收入1289万元。”公司市场总监叶荣伟说。
“一斤苹果加工成果汁饮料,能增值1.6元,果农增收0.7元。”富县恒兴果汁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顺婷算了笔细账。
从“原字号”“初字号”转化为“深字号”“新字号”,不断延展的产业链,让苹果产业大起来、强起来。延安全市28家果品加工企业,苹果精深加工转化能力56.4万吨。到2025年,精深加工将占苹果总产的10%。
链条在延伸,三产在融合。
一项个性化包装,助力亩均增收2000元。
硕果累累的苹果树、黄土地上撒欢的陕北娃……洛川县绿佳源合作社的苹果包装箱,就是一幅淳朴的陕北风情画。“这是我专门跑到西安,请美术学院学生设计的,个性化、小型化包装,能让苹果涨身价。”合作社理事长党刚良说。
一个物流中心,惠及230多家电商。
洛川苹果现代智慧物流中心,快递分拨线上,每天3万至5万件苹果由此销往各地。“230多家电商通过这里发货。快递公司入驻,苹果从果园到消费者手中,速度更快。”中心总经理周芳民介绍。
一棵小树认养,走出农文旅融合新路。
宝塔区柳林镇孔家沟村村民张彦斌没想到,种苹果还可以这样挣钱。
2019年,区里启动“延安有我一棵(亩)苹果树”认养活动,张彦斌家的果园成为认养园。客户用手机小程序缴费认养后,老张用手机定期直播,让客户了解果树生长全过程。
300多棵果树被认养,今年收入超过26万元,张彦斌心潮澎湃,“从产后销售变成产前销售,再不用担心价格波动。这钱,挣得开心又暖心!”
洛川县阿寺村,被称为“苹果第一村”。苹果起始园里,李新安当年种下的苹果树,依然生机勃勃。苹果文化步行街两旁,窑洞改建的商铺和各种苹果造型的雕塑朴拙可爱……满满的苹果元素,让阿寺村成了网红“打卡”地,吸引不少“果粉”前来赏果、摘果、买果、品味苹果文化。“赶上旺季,一天能挣2000多元。”经营农家乐的刘海霞,高兴得合不拢嘴。
果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农文旅深度融合,改变着阿寺村。曾经靠天吃饭的贫困村,去年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8.5万元。
围绕一颗小苹果,打好农文旅“融合牌”。延安全市开展果树认养26.97万株,建成苹果旅游观光园区46个,年吸引游客170万人次。从品尝到欣赏、体验,苹果功能被开发、价值实现跃升,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也随之打开新天地。
“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苹果产业振兴的重要动能。”延安市果业中心副主任王建锋说,以苹果种植为代表的一产,以果筐、纸箱加工为代表的二产,以仓储物流、乡村旅游为代表的三产,日益加速加深融合,聚合效益让苹果这个“铁杆庄稼”成了群众致富的“金蛋蛋”。
一业兴,百业旺。
如今在延安,一个以苹果为中心,串起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格局正逐步铺展。去年,全市苹果产业综合产值387.8亿元,比2017年增长159.4%。
延安苹果下一步怎么做大做强?
“用全产业链思维,引领苹果产业化发展。”路树国说,“下一步,要加快补链、延链、壮链、强链,促进全要素集聚,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
红彤彤的苹果才下枝头,鼓鼓的花芽又积攒新的力量。
行走黄土地,解码红苹果,感受越来越真切:这是一颗饱含初心的奋斗果,一颗广连市场的致富果,一颗大有前途的振兴果。
立冬已过,万物收藏,蓄能蕴新。
“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新时代要当好新农民……”心底里唱出的信天游,回荡在陕北的山峁沟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