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超级解读之十一——苏辙《六国论》
(2008-10-10 10:58:04)
标签:
杂谈 |
分类: 古文解读 |
《古文观止》超级解读之十一——苏辙《六国论》
重点字词识记
1、
2、
3、
4、
5、
6、
疑难语句选译
1、
2、
3、
4、
5、
名言警句摘录
1、
2、
3、
读后杂谈
一篇合格的命题作文
苏洵、苏辙父子各有《六国论》传世,而且均入选《古文观止》。于是好事者便每每将两者加以比较,得出苏洵《六国论》高于苏辙《六国论》种种结论。
其实,千年之后再将两篇文章拿来做这样的比较对苏辙而言有莫大的委屈。
当时,年纪尚不满二十的苏辙与乃兄苏轼一起在父亲苏洵的指导下复习应试。宋代的进士考试以明经和策论为主。据记载,为了拿到这块通向仕途的敲门砖,苏轼三年中写了五十篇策论文,苏辙所写的策论数量比兄长也少不了多少。他们所写策论的题目大多由父亲苏洵命制。所以这些策论同我们现在高三学生所写的高考模拟作文并无本质上的差别,都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字数的命题作文。
那天,苏洵自己写出了《六国论》,读来甚是得意,便叫兄弟两以此为题各写一篇策论。两兄弟对六国史实的研究都不深入,对当时宋朝正在发生的变化也不了然,实在写不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佳作。但父命难违,这文章还是要写的,只好硬着头皮挤牙膏了。
苏轼不出半日便敷衍出了一篇千字文。苏洵拿来一看,说了声“狗屁不通”,便将那稿纸扔进了废纸篓。苏辙磨磨噌噌直到日落西山才将作文交给老父。苏洵读完之后微微点头,批上了“理虽不通,文采尚可”八个大字。
苏辙《六国论》理之不通在我们常人看来也显得非常明显。首先,文章的总论点“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就有以偏概全之嫌。诚然,六国的确有不少鼠目寸光,出尔反尔的昏君佞臣,批判他们的“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是完全应该的。但笼统地把当时六国之士一概骂倒,就有点不分青红皂白了。难道说屈原、苏秦等人也“不知天下之势”吗?其次,在列举论据时,由于对六国史实掌握不够,苏辙说“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这明显是忘掉了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史实。第三,史论的最大意义在于“借古讽今”,而苏辙的《六国论》只限于就事论事,未能将发现六国之事对于北宋朝廷的借鉴意义,流于肤浅。
但如果我们能以一篇学生议论文习作的眼光来看待此文,文章还是有许多优点的。文章观点清晰,论证展开很有层次,说理较为透彻,这些都是阅卷老师所欣赏的。
而且在语言上,苏辙的《六国论》也展现了唐宋八大家所应具备的水准。开篇“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给人以磅礴之气势。在论辩中多用长句,骈散结合,读来铿锵有力,又给人以思路缜密之感。
仅就两篇文章的写作水准而言,苏辙的这篇《六国论》完败于他父亲的那篇同名佳作。但一名不足二十岁的学生输给阅历和学识均超过自己的老父,不丢脸。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