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洪水 人类文明源头的模糊记忆
(2012-08-28 21:32:57)
标签:
大洪水诺亚方舟大禹治水 |
水是人类文明之源。
从傍水而居发展出最早的农业文明,到逐水而生发展出游牧文明,到踏浪而行发展出海洋文明,到依靠蒸汽的力量进入工业时代,人类文明的每一个过程都深深留下了水的印记。
但在孕育文明的同时,水也一直都是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从世界各地关于史前大洪水的传说中,我们至今仍能够感受到,当大洪水来临的时候,远古人类的恐惧和无助。在中国,大洪水仿佛将世界带到了末日;“望古之际,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炎而不灭,水泱泱而不息。”而在古代美洲人的眼里,“天接近了地,一天之内,所有的人都灭绝了,山也隐没在了洪水之中......”。当大洪水来临的时候,作为两河文明先驱的苏美尔人 “只有居住在山上和逃到山上的才得以生存。”而在有的传说中的,人们则“.....拼命地逃跑......他们爬上了房顶,但房子塌毁了,将他们摔在地上。于是,他们又爬到了树顶,但树又把他们摇落下来。人们在洞穴里找到了避难的地点,但因洞窟塌毁而夺去了人们的生命。人类就这样彻底灭绝了。”
由于时间过于久远,人类文明的晨曦中所发生的一切,包括那几乎毁灭了文明的大洪水,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都已经成为模糊的记忆了。但有一点是绝对可以肯定的,大洪水没有终结人类文明前行的脚步。无论是 “大禹治水”,通过疏导的方法治理了水患, “诺亚造方舟”,挽救各种生命,人类都最终顽强地生存在下来。
但是如果仔细品味这两个闻名世界的传说,我们已经能够从中捕捉到不同文明早期存在的差异。
在中华文明的大禹治水传说中,无论是鲧还是他的儿子禹,当大洪水来临的时候,都采取了主动的姿态,试图通过“治水”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不过,鲧虽然盗窃了天帝的息壤也没能“堵水”成功,以至不得不自杀谢罪。大禹则吸取了父亲失败的教训,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阙,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采用“疏水”的方法,终于治水成功。
而在《圣经》的故事中,以诺亚一家为代表的人类,面对大洪水只是被动地“躲水”。他们根据上帝的指示,建造了一艘方形巨船,挽救了人世间各种生命上。《古兰经》中也有类似记载,但那只能说明伊斯兰教与犹太教和基督教之间存在极深的历史渊源。
两者应对大洪水方式的不同,实际上已经反映了不同文明间的本质差异——稳定和飘忽。而这一特征性差异,在今后不同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愈发明显,直至成为决定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差异的根本。
“治水”从根本上来说,可以理解为中华文明对土地的眷恋。只有“治水”,人们才能保住自己的家园,守住根的故乡。而这种行为则可以理解为对稳定的追求。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只不过这种“稳定”对于文明发展的影响的弊端,直到数千年后才显现出来。在“治水”成功带来的稳定中,中华文明创造了前期的繁荣,也预伏后期的自闭。
“躲水”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被动的行为,但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对生命的珍惜;留住生命,留住希望。虽然这种被动的行为使文明在早期发展缓慢,但却为他们今后在文明的飘忽中发现新大陆埋下了伏笔。那个被鸽子衔来的橄榄枝,与其说是大洪水退去的信号,不如说是来自全新生存空间的召唤。
历史的发展完全证明了上述的推论。尽管拥有数千年的灿烂,中国人再也没有把自己的文明向原本的空间之外迈出一步。大禹划分的九州成为了我们永远的家园。虽然一度在文明的发展上落后中华文明数百年,但欧洲人最终将自己的生存空间扩展到美洲,甚至整个世界。我们曾以为傲的九州也数次面临被瓜分的危险。
而这一切竟然源于恐怖的大洪水,源于稳定与飘忽的宿命。
事实上,对给人类古代文明带来无数恐怖记忆的大洪水,学者们无论是从发生的时间,还是从发生的规模上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大禹面对的大洪水相对简单。无论是传说还是史实都已经证明,那实际上就是黄河的泛滥。至于发生的时间,从大禹建立“夏”王朝来推断,应当是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事情。
但如果说到“诺亚”面对的大洪水,情况则极为复杂。毕竟对于基督徒来说,圣经是不容置疑的经典。2010年,一支由香港人和土耳其人组成的探索队据称在土耳其东部的亚拉腊山海拔超过 4000米处发现了诺亚方舟遗迹,并成功进入巨型木结构的方舟内。探索队员还在方舟内发现了陶器、绳索以及类似种子的物体。通过对遗迹进行碳元素鉴定,他们认为遗迹可溯至4800年前。这个时间也正是圣经中所提诺亚方舟的年代。
4800年前的时间界定很有转移人视线的作用,毕竟这与大禹治水的时间极其接近,也与人类已知文明的发展脚步暗合。但错误的根本就出在发现诺亚方舟的海拔高度上。如果5000余年前,真的有一场大洪水曾经达到海拔4000余米的高度,那么几乎可以肯定这场大洪水足以将欧亚大陆,甚至世界上的几乎全部的陆地淹没。且如果如《圣经》所言“大水漫过高山,且持续了150天”,那么所有陆生动物和植物都将死亡。因此,仅从当今世界生命的多样性能够得到延续的角度讲,这样的大洪水没有发生,当然也不会有停泊在海拔4000米的诺亚方舟了。更何况,那时的人类文明在积淀数万年的基础上才刚刚诞生,从头来过绝无可能。即使是上帝也会觉得麻烦。
虽然现在还不能证实诺亚方舟的真实性,也否定了大洪水曾经达到过4000米的高度,但科学家们还是证实了一点:在大约8000多年前,北大西洋巨大冰盖的融化曾使海平面大幅上升。据专家们称,当时由于北美劳伦太德冰盖融化,造成了近10万年来地球上最大规模的淡水增加,地中海海平面也因此上升了1.4米;导致黑海和地中海沿岸大片土地被水淹没。果真如此,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开始大规模的迁徙,寻找更适合的土地。这大概就是《圣经》中诺亚方舟拯救人类故事的最早起源吧。
从地域的角度讲,诺亚方舟的故事应当归属两河文明及其周边的人类所共有;毕竟基督教的前身犹太教诞生于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地区,后来才扩展到欧洲。
古埃及人虽然没有得到“诺亚方舟”的帮助,但他们在文明之初就早已适应尼罗河洪水的定期泛滥了。而古印度早期文明则没有那么幸运。在大洪水面前,他们既没有得到上天的帮忙,也没有出现拯救世界的英雄,最终在大洪水中中断了文明的脚步。如果玛雅文明也被大洪水所泯灭,人们一点也不应该感到奇怪。
虽然至今关于大洪水发生的时间和规模上还存在很多的疑点,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某种突变,才造成了了后来欧亚大陆核心地带神秘的人类大迁徙。而这种迁徙不但加速了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更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难。慢。但在前进。)
醉卧天空君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