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法路过(二)关于正义

(2013-03-21 21:41:11)

 

池塘里所有的涟漪都必定是一枚石子的呐喊。

浏览网页忽然看见关于一则聂树斌强奸杀人案的最新进展,极具戏剧性,完全有当年清末传奇的架势,这种事件只有特定时期才会有,而且具有重复性,至于是何种时期,24史里比比皆是。

199485,河北省石家庄市西郊孔寨村附近发生一起强奸杀人案,当时的石家庄市郊区公安分局组成“8·5”专案组并将犯罪嫌疑人聂树斌抓获,警方随即宣布破案。之后,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分别以强奸罪、故意杀人罪判处聂树斌死刑。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予以改判,以强奸罪判处聂树斌有期徒刑15年,以故意杀人判处死刑,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

1995427,经省高级人民法院复核,聂树斌被执行死刑。

2005118,河南省荥阳警方在当地某砖瓦厂内抓获一名可疑男子。经审讯该男子供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叫王书金,河北广平人,曾在河北省强奸多名妇女并将其中4人杀害。”

今年4月,一审被判死刑的王书金向河北高院提出上诉,理由是检察院未诉其强奸杀害康某的罪行,导致无辜者蒙冤。

据知情人介绍,从王书金被捕直至与律师会面,他并不知道康案另有凶手存在,也根本不知道聂树斌是谁,更不知道聂树斌因为康案十几年前作为罪犯已被枪决。据知情者透露,知道这个结果的王书金非常痛苦,三条命案在身,知道自己必死无疑,王书金说要走得没有愧疚,不想冤枉无辜者

再看本案中设计到的河北高院的的某些表现:

20054月,同情张焕枝遭遇的聂庄村民五十余人前来河北高院再次讨要判决书。因为阵容强大终于惊动高院一位李副院长。据在现场的一家媒体记者描述,李副院长的回答明快坚决:研究决定,判决书现在不给!“一是因为,当年执行的是1979年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判决书送达家属;二是,这个案子正在复查,结果很快出来,到时候什么都有了,什么都清楚了。

这其中的反差让人难以言表。

事实上,这件事情中,还有旁观的大多数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裁决:

判决书神秘出现

如有神助,今年4月的一天中午,为寻得判决书精神近乎崩溃的张焕枝拿到一封特快专递,没有寄件人信息。

撕开一看,判决书!”这是1995315日石家庄中院对聂树斌作出的一审判决。张焕枝惊喜又悲凉——这是儿子被处决12年后,她第一次看到判决书的模样,这也是她奔走两年经受无数屈辱苦求不得的东西。

到底是谁寄来了判决书?!

这个问题,张焕枝至今无解。聂案其中一位代理律师张思之也颇感惊讶。这位老律师在正当法律途径无法讨得判决书的情况下,曾试图运用私人关系,但最终也没有结果。

一个多月之后,张焕枝又以同样神秘的方式收到了河北高院的终审判决书。终于可以申诉了!”来不及推敲到底何人相助,张焕枝想到能够申诉非常激动。

案件至此已经非常明了:聂树斌确实存在被冤枉的极大可能,而且根据上述情况,也可以排除王书金临死挣扎的可能,背上三条人命和四条人命对他来说结局没有什么不同,不可否认其人的恶,然而却有义。看这个人的言行的时候内心是很复杂的。奸杀妇女罪大恶极,百死不能赎其身,另一方面他又对无辜者受冤抱有强烈的愧疚,并且采取行动为其昭雪冤情,又是那样的具有正义感。

社会崩溃的先兆往往就是罪犯开始具有道德的至高点或者正义感。

每一个被葬送的王朝都有这样的特征,一般来说历史上会称其为“倒悬”,细数24史,例子比比皆是。因为这是个逻辑问题:首先作为统治阶级必须自信和他信正义在自己手里,就像美国佬总相信上帝就在他们家阁楼里。这就是统治的合理性。正如吴起所说:“使有德者居其上,无德者居其下,则阵自成”,要想使社会稳定,就必须使这种正义和道德能够自上而下的正向输送,法律只能惩罚个体,却不能大规模的保证社会稳定,如果能够,那我们岂不现在还是秦朝?保持社会稳定的实际上就是这种软力量。

一般来说自信是没有问题的,秦不有万世之计吗?结果贻笑万年。所以只是自信是远远不够的,这个社会总是建立在多数人的基础上的,要使社会稳定就必须使做到他信。

从过去的每一个朝代看,朝代更替或者变革都缘起于狱讼不明,因为这是吏治不清的最直接体现,然后就是课税无度,接着就是贪腐横行,财富和权力寻求结合,然后必定使财富高度集中,社会渐渐出现大量破产平民,成为经济和政治上的难题,中国社会中每一次社会变革都是一次社会财富高度集中然后崩溃再分配的过程(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历史一遍遍的演着,足以引起现在人的重视了吧?其实不!杜牧《阿房宫赋》里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因为这个过程从来都是温水煮青蛙,到了察觉已经晚了,只有最清醒的政治家才能了解其中的危险,变革势在必行。

做到他信的基本前提就是要使吏治清明,而这首要的事情就是狱讼。也就是实现社会的普遍正义。

狱讼不明则万事皆休。

一个死刑犯要为一个冤屈的亡魂上诉的时候,一个法院副院长却成为昭雪的障碍,这样的事情如何不能引起人们对于历史的回忆和对现实的反思。

一个政权的合理性就来自于它所具有的正义性,即使曾经具有,也并不表示永远具有,这正是我们应该警惕和清醒的地方。

(划线部分引自http://news.e23.cn/content/2013-03-20/2013032000522.html人民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