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戳中趣话之泾阳

(2025-10-24 08:09:10)
标签:

泾阳

泾渭分明

邮戳

泾干路

明信片

杂谈

分类: 闻锺记邮
戳中趣话之泾阳
邢台风景·抗大陈列馆·李保国事迹陈列墙

聞鍾記郵(5464)戳中趣话之泾阳
收到了范老师寄给我明信片,是8月23日从泾阳寄出的。近日整理邮件,看着明信片上的邮戳的日期,感觉少了点什么。仔细看了一下,邮戳上只有日期,少了具体时间字钉,这是近些年不多见的。泾阳,从字面看,一定在泾水之北。因为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看到了泾阳,不由得想起了一个泾渭分明成语。这不但是个成语,也是一种现实存在的自然现象。
泾阳,一座镶嵌在关中平原腹地的古城,北枕嵯峨山,南依泾河,东望渭水,自古便是“关中沃野之核心,泾渭汇流之要冲”。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泾阳的历史与地理坐标中,始终镌刻着两个关键符号:一是自然造化的奇观“泾渭分明”,二是串联城市肌理的动脉泾干路。三者以“泾河”为纽带,将自然之雄奇、历史之厚重与城市之活力熔铸为一体,共同书写着泾阳从古老农耕文明到现代都市发展的壮阔篇章。
泾阳地处陕西省中部,关中平原腹地,东与三原县毗邻,南与咸阳市渭城区接壤,西连礼泉县,北靠淳化县、三原县,恰好位于泾河下游与渭河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这片土地因泾河贯穿而过,自古便得“水”之利——早在战国末期,秦国在此开凿郑国渠,引泾河水灌溉关中万亩盐碱地,使“关中为沃野,无凶年”,泾阳自此成为“天府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历代王朝倚重的“粮秣基地”。
泾阳的建制可追溯至秦代,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设泾阳县,属内史。汉代沿用县制,隶左冯翊。唐代泾阳因地处长安西北门户,成为丝绸之路东段的重要驿站,商贾云集,驼铃声声中,中原的丝绸、茶叶与西域的香料、玉石在此交汇,造就了“泾阳大镇,商贾辐辏”的繁华景象。即便到了近现代,泾阳仍是关中地区的交通要冲,陇海铁路支线穿境而过,而泾河与渭河的汇流,更让这里成为观察黄河流域生态与水文变迁的重要样本。
这里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是“农耕文明的摇篮”,又是“自然奇观的载体”,“泾渭分明”这一现象,便发生在泾阳县东南部的高庄镇附近,泾河在此处注入渭河,两条河流因水质、流速、泥沙含量的差异,形成清浊分明的界限,成为中国地理版图上最具辨识度的自然景观之一。而泾干路,正是这片古老土地上,连接历史记忆与现代发展、串联城区生活与自然奇观的关键脉络。
这一现象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象。最早记载“泾渭分明”的文献是《诗经·邶风·谷风》,其中“泾以渭浊,湜湜其沚”一句,以泾渭交汇比喻人情冷暖,开启了“泾渭”作为文化符号的历史。此后,《汉书·地理志》《水经注》等典籍均对其进行过详细记载,唐代诗人杜甫在《秋雨叹》中写下“浊泾清渭何当分”,宋代苏轼亦有“泾渭相将无枉渚”的诗句,文人墨客以“泾渭”喻“清浊”“是非”,使这一自然景观超越了地理范畴,成为中国人价值观的象征。
“泾清渭浊”并非永恒不变。根据现代水文研究,泾河与渭河的清浊关系会随季节、流域生态变化而调整:在非汛期,泾河流域降水少,泥沙含量降低,可能出现“泾清渭浊”;而在汛期,泾河泥沙激增,渭河因接纳支流(如沣河、灞河)泥沙增多,也可能出现“泾浊渭清”的反转。这种动态变化,恰恰体现了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也让“泾渭分明”的奇观更具科学研究价值。
作为泾阳县城区的核心道路,泾干路呈东西走向,西起泾阳县西环路,东至泾河大桥,全长约8公里,贯穿泾阳城区腹地,连接起行政、商业、文化、交通等核心功能区,更成为通往“泾渭分明”景观区的重要通道。在“交通枢纽”的定位上。道路沿线串联起泾阳的很多公共服务设施,加上多条城市支路,形成“一轴多支”的交通网络,这条路线已成为泾阳“城市+自然”旅游的经典线路。
道路两侧聚集了大型商超、餐饮酒店、连锁品牌店等商业业态,形成了以泾干路为核心的商业圈,带动了周边区域的消费与就业。泾阳县依托“泾渭分明”的文旅资源,在泾干路沿线布局了多个文旅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导览、住宿、文创产品销售等服务,实现了“城市道路”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展示了泾阳的历史文化,还提供“泾渭分明”景点的接驳车服务,让游客在城区即可感受到自然奇观的魅力。道路沿线保留了部分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成为游客了解泾阳历史与自然的重要窗口。
泾阳、泾干路与“泾渭分明”,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自然禀赋—城市脉络—文化符号”的共生关系:“泾渭分明”是泾阳最独特的自然资源,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生态与文旅基础;泾干路是泾阳最核心的城市脉络,串联起自然景观与城市功能,为资源转化提供了通道;而泾阳这座古城,则是两者的承载者,通过历史积淀与现代发展,让自然奇观与城市脉络实现了有机融合。
从《诗经》中的“泾以渭浊”,到如今的“生态宜居之城”,泾阳始终在自然与城市的互动中寻找发展的平衡。“泾渭分明”的奇观,是大自然赋予泾阳的礼物;泾干路的延伸,是泾阳拥抱未来的脚步。未来的泾阳,必将以“自然为魂、城市为基、文化为脉”,在西安都市圈的发展中,走出一条“生态优先、文旅融合、城乡协调”的特色之路,让更多人记住“泾阳”这个名字,记住“泾渭分明”的壮阔,记住泾干路上的烟火与生机。
这便是泾阳,一座被自然奇观滋养、被城市脉络激活的古城,它在泾河与渭河的交汇处沉淀历史,在泾干路的延伸中奔赴未来,书写着属于关中平原的新传奇。感谢范老师寄给我的明信片,在邮戳上感受泾渭分明的奇观,感受泾阳古城的古朴。

戳中趣话之泾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