濑溪河畔的万灵古镇
标签:
万灵古镇风景日戳重庆荣昌大荣桥历史文化名镇杂谈 |
分类: 闻锺记邮 |
聞鍾記郵(5456)濑溪河畔的万灵古镇
收到了吴强先生寄给我的明信片,看着明信片上的重庆荣昌,感觉是那样的亲切。不是因为这里的山美水美,也不是因为能得到一枚不轻易见到的风景日戳,是因为荣昌的“人”。前天在短视频平台看到一个消息,原荣昌区委高洪波书记已经卸任,以骑行的方式离开了荣昌。关于高书记的政绩,网上都能查得到,不过多赘述。正是有了这样有担当的领导,才让更多的人关注了荣昌,借助互联互通的网络,看看荣昌还能不能接住应得的流量。
吴强先生的明信片是从荣昌万灵古镇寄出的,并且是在明信片上,还用了风景日戳销邮资,看来此次重庆邮政业下了一番功夫,用邮政的方式把重庆宣传出去,把荣昌宣传出去。风景戳上的主图是万灵古镇的标志之一,濑溪河上的古石桥,还有河边的沿河建筑群。万灵古镇在重庆荣昌区东北部,濑溪河河畔,是一座承载千年历史的古镇,这里是首批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荣昌万灵古镇不仅是川渝地区明清建筑风貌的典型代表,更是长江上游商贸文化、军事文化与耕读文化交融共生的活态载体。它旧名“路孔”,因南宋绍兴年间在此设“路孔巡检司”而得名,后因“万灵”与“路孔”方言谐音,且寓意“万物有灵、生灵和谐”,于2013年正式更名。从南宋的军事要隘,到明清的商贸码头,再到如今的文化地标,万灵古镇用青石板路、木质吊脚楼与潺潺河水,书写着川渝大地上独有的人文篇章。
万灵古镇的历史,与川渝地区的军政、商贸发展紧密相连。南宋时期,宋金战争频繁,川渝地区成为抗金前线。为抵御金兵南侵,南宋朝廷在濑溪河沿岸设“路孔巡检司”,作为军事防御据点,负责巡查治安、抵御外敌,古镇由此奠定“军事隘口”的初始定位。彼时的濑溪河,既是天然屏障,也是粮草运输的重要水道,巡检司的设立让这片土地首次成为区域战略要地。
明清时期,随着川渝地区政局稳定,农业与手工业逐渐繁荣,濑溪河的航运价值被进一步开发。荣昌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产盐区,“荣昌盐”通过濑溪河顺流而下,经长江远销湖北、湖南等地;同时,湖广、江西等地的丝绸、茶叶、瓷器也经此逆流而上,在古镇形成中转集散。依托“盐运”与“漕运”的双重优势,万灵古镇逐渐从军事据点转型为“商贸码头”,出现了“白日千帆过,夜间万灯明”的盛景。
万灵古镇的建筑群落,是川渝传统民居“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典范,既遵循明清建筑的规制,又融入了巴渝地区的地域特色,形成“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的空间格局。全镇核心区域面积约1.2平方公里,现存明清时期建筑1.5万平方米,其中包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建筑类型涵盖民居、桥梁、书院、宗祠、寺庙等,每一处建筑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功能与文化内涵。
古镇内的“大青楼”“大夫第”“谢氏民居”等明清民居,均采用“穿斗式木结构”与“吊脚楼”设计,屋顶为“歇山顶”或“硬山顶”,屋檐下悬挂着红灯笼,门窗上雕刻着花鸟、人物图案,既适应了巴渝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又展现了民间工匠的艺术才华。这些民居大多保留了原始的生活场景,部分已改造为民宿或文创店铺,让游客在感受历史氛围的同时,体验古镇的生活气息。
万灵古镇的文化魅力,不仅在于其建筑风貌,更在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盐运文化是其“根”,非遗文化是其“魂”,民俗文化是其“韵”,三者相互交融,构成了古镇独特的文化生态。荣昌是西南地区著名的“盐都”,早在汉代就已开始产盐,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万灵古镇因地处濑溪河中游,成为荣昌盐运往长江中下游的重要中转站,盐运文化也因此成为古镇文化的核心。荣昌的盐通过“盐担”(挑夫)从盐井运至古镇,再装入木船,经濑溪河顺流而下,至江津汇入长江,最终运往湖广、江南等地;每艘盐船可载盐200余担,旺季时每日有数十艘盐船从古镇出发,码头边的“盐仓”“盐号”昼夜忙碌。
盐运不仅带动了古镇的商贸发展,更塑造了当地的生活方式。古镇内的“盐码头”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石阶,石阶上的凹痕是盐担长期摩擦留下的痕迹;“盐工号子”作为盐工劳动时的歌谣,如今已成为荣昌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节奏铿锵有力,歌词生动反映了盐工的劳动场景与生活情感。古镇的饮食文化也与盐运相关——“盐茶”“盐煎肉”等特色美食,均源于盐工对“盐”的巧妙运用。为传承盐运文化,古镇内设有“盐运文化陈列馆”,通过实物(盐桶、盐秤、古船模型)、图片与多媒体展示,还原了明清时期荣昌盐运的历史场景,让游客直观感受盐运对古镇发展的深远影响。
荣昌夏布是古镇另一项重要的非遗文化。夏布以苎麻为原料,经手工纺织而成,质地坚韧、透气性好,早在唐代就已成为贡品。在古镇的“夏布文创店”,陈列着夏布制作的服饰、手包、装饰画等文创产品,游客不仅可以购买,还能观看夏布纺织的全过程——纺织女工手持梭子,在织布机上穿梭,将一根根苎麻线织成布匹,其精湛的技艺令人叹服。此外,古镇还定期举办“夏布文化节”,通过夏布时装秀、夏布艺术展等活动,推动夏布文化的创新与传播。这里还有一个“夏布小镇”,并且有一把风景日戳。
作为历史文化名镇,万灵古镇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在保护历史风貌与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通过文旅融合、业态创新,实现了“古镇新生”,成为荣昌区文化旅游的核心品牌。古镇还注重“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结合,通过发展民宿、文创、餐饮等产业,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例如,古镇周边的村民将自家房屋改造为“农家乐”或“民宿”,提供餐饮住宿服务;部分村民还加入了非遗传承队伍,成为陶艺、夏布制作的民间艺人,既传承了传统工艺,又实现了增收致富。
如今的万灵古镇,已不再是一座静止的“历史标本”,而是一座“活态的文化博物馆”——它既保留了千年的历史底蕴,又充满了当代的生机与活力。漫步在古镇的青石板路上,听着濑溪河的潺潺流水,看着匠人们专注的身影,品着地道的荣昌美食,游客不仅能感受川渝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能体会到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共生。风景日戳上的大荣桥是万灵古镇的标志性建筑横跨濑溪河,连接古镇与对岸的农田,是明清时期盐运与民行的重要通道。桥梁为石拱结构,共13孔,全长116米,宽3.5米,桥面由青石板铺就,两侧设有石栏,栏柱上雕刻着石狮、莲花等图案,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仍清晰可见。桥墩呈“船形”,迎水面设计为锐角,可有效分流河水,抵御洪水冲击。拱券采用“纵联式砌拱法”,石块之间以糯米灰浆黏合,坚固耐用,不仅是古镇的交通要道,更是游客驻足观景的好去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