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博的宝贝透雕双龙白玉璧

(2025-09-28 08:09:10)
标签:

河北博物院

透雕双龙白玉璧

河北博物院主题邮局

邮资机宣传戳

中山靖王墓

杂谈

分类: 闻锺记邮
河博的宝贝透雕双龙白玉璧
邢台风景·邢台解放纪念碑

聞鍾記郵(5438)河博的宝贝透雕双龙白玉璧
河北博物院主题邮局又有新的邮资机宣传戳了,这一次入列的是出自满城汉墓的西汉的宝贝“透雕双龙白玉璧”。万国老师在邮资机宣传戳启用的8月10日,寄给我一枚实寄封。信封上除了打印了这枚邮资机宣传戳,还加盖了河北博物院风景日戳和长安邮局日戳。这已经是河博主题邮局启用河北博物院馆藏珍贵文物系列邮资机宣传戳的第五枚邮戳了。
其实河博没少去,但对这件宝贝的印象却不深,应该是被中山靖王墓中出土的其他宝贝的光芒掩盖了吧。时间回望到1968年,一次偶然的国防施工,揭开了一座沉睡两千余年的西汉诸侯王墓葬,这就是满城汉墓,也叫中山靖王墓。这座墓主人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墓葬,以出土文物数量之丰、规格之高、工艺之精震惊世界,其中仅玉器便达数百件,而现藏于河北博物院的透雕双龙白玉璧,更是以其极致的雕琢技艺与深厚的文化意蕴,成为汉代玉器艺术的巅峰代表,堪称“玉中瑰宝,汉魂缩影”。
要读懂透雕双龙白玉璧,必先回溯其出土地——满城汉墓的历史坐标。中山靖王刘胜,乃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之兄,于公元前154年受封中山王,在位42年,是西汉中期中山国的最高统治者。汉代“文景之治”后国力鼎盛,诸侯王虽受“推恩令”制约,却仍保有雄厚的财力与地位,刘胜墓与窦绾墓的规制、随葬品,正是这一时代背景的直接映射。
两座墓葬均依山而建,采用“凿山为陵”的形制,墓室深邃宏大,由墓道、甬道、耳室、前室、后室等构成,宛如一座地下宫殿。墓中出土文物达1万余件(套),涵盖金器、银器、玉器、铜器、漆器、丝织品等,既有象征皇权的“错金铜博山炉”“长信宫灯”,也有体现丧葬观念的“金缕玉衣”,更有彰显生活雅致的“错银铜牛灯”。而透雕双龙白玉璧,便出土于刘胜墓的棺椁区域,与金缕玉衣、玉枕、玉握等丧葬用玉共同摆放,足见其在墓主人随葬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这件玉璧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汉代诸侯王身份等级、生死信仰与精神世界的物质载体。玉璧以新疆和田白玉为材,质地温润莹白,无杂色杂质,历经两千余年仍散发着凝脂般的光泽。其形制遵循汉代玉璧“肉倍好”的经典规范,“肉”指璧的边缘部分,“好”指中央孔径,肉的宽度约为孔径两倍。玉璧直径约13.4厘米,中央孔径约4.2厘米,整体呈圆形,边缘打磨光滑,线条圆润流畅,尽显“君子比德于玉”的温润之态。
若说材质与形制是玉璧的“骨架”,那么透雕工艺便是其“灵魂”。玉璧的主体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为圆形玉璧的核心,表面光素无纹,仅以细腻的抛光工艺凸显白玉的质感,形成“留白”之美。外区则突破了传统玉璧“平面浮雕”的局限,采用汉代最为精湛的“透雕”技法,雕琢出两条相互缠绕、龙首相对的游龙。双龙的造型极具动感,龙首微昂,双目圆睁,吻部前突,龙须飘逸,仿佛正吞吐云雾。龙身曲绕,鳞片以细密的阴刻线勾勒,层次分明,龙爪锋利遒劲,紧扣玉璧边缘。龙身间隙处点缀卷云纹,既填补了空间,又强化了“云龙相逐”的意境,使整个画面虚实相生、疏密得当。
透雕工艺的难度极高,需先在玉料上勾勒纹饰轮廓,再用“线锯”沿轮廓切割,去除多余玉料,最后以细刻刀雕琢细节。汉代工匠仅凭简单工具,便能将坚硬的和田玉雕琢得如此灵动精巧,既保留了玉璧的规整之美,又赋予了龙纹以生命力,堪称“鬼斧神工”。这种工艺不仅体现了西汉中期玉雕技术的成熟,更反映了汉代工匠对“形神兼备”艺术追求的极致表达,双龙并非孤立的纹饰,而是与玉璧的圆形结构完美融合,形成“天圆地方”“阴阳和谐”的哲学隐喻。
透雕双龙白玉璧的价值,远不止于工艺层面,更在于它承载了汉代社会的文化密码,是解读西汉中期信仰体系、等级制度与审美风尚的“活化石”。玉璧在汉代兼具“礼器”与“葬玉”双重功能。先秦时期,玉璧是“六器”之一,用于祭天、礼地、朝聘,象征天地秩序;到了汉代,随着“视死如生”丧葬观念的盛行,玉璧成为“葬玉”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人相信,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既能防腐辟邪,又能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刘胜墓中,透雕双龙白玉璧与金缕玉衣配套使用,金缕玉衣守护尸身,玉璧则象征“通天神物”——双龙作为汉代皇权与祥瑞的象征,被赋予“守护灵魂、接引升天”的寓意,体现了诸侯王对“永生”的向往,也反映了汉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玉璧的材质、工艺与纹饰直接对应墓主人的身份。和田白玉在汉代属“玉中极品”,仅皇室与诸侯王可享用;透雕工艺为当时最复杂的玉雕技法,非顶级工匠不能完成;龙纹作为“皇权专属”纹饰,更是等级的直接体现。刘胜作为汉武帝的兄长,虽受“推恩令”削弱权力,却仍保有“诸侯王”的尊贵地位,透雕双龙白玉璧的规格,正是其身份的物质象征——它不仅是一件随葬品,更是汉代“礼治”制度在丧葬领域的严格体现,彰显了“明贵贱,辨等列”的社会秩序。
透雕双龙白玉璧浓缩了汉代的艺术风格。汉代审美以“雄浑大气、刚健有力”为核心,摒弃了先秦玉器的繁复纤巧,更注重线条的流畅与造型的动感。玉璧上的双龙,没有先秦龙纹的神秘诡异,也没有后世龙纹的威严刻板,而是充满了“生命力”——龙身的曲绕、龙须的飘逸、卷云纹的灵动,都体现了汉代人对“活力”与“气势”的追求,这与汉代“大一统”王朝的强盛气象相呼应,是时代精神在艺术领域的投射。
如今,透雕双龙白玉璧作为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常年陈列于“满城汉墓”专题展厅,与错金铜博山炉、长信宫灯等文物共同构成“西汉中山国文明”的展示体系。它不再是沉睡于地下的文物,而是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游客驻足于展柜前,不仅能欣赏到汉代玉雕的精湛工艺,更能通过这件小小的玉璧,触摸到两千多年前西汉中期的社会风貌、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
把博物馆中的宝贝搬上邮戳,用邮政的方式宣传博物馆中的国宝,让更多的人认识它们,也许就是邮资机宣传戳应该存在的意义吧。这件小小的白玉璧,承载的不仅是汉代的工艺与文明,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与“善”的永恒追求。它提醒我们:文物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有温度的历史见证;每一道刻痕、每一处纹饰,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明密码,等待我们去解读、去传承。感谢万国老师寄给我的实寄封,再有机会去河博,一定要去看看这件宝贝。
透雕双龙白玉璧,以一块和田白玉为基,以满城汉墓为源,以汉代工艺为魂,成为西汉中期文明的“微缩景观”。它是汉代工匠智慧的结晶,是中山靖王身份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玉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今,它静卧于河北博物院的展柜中,在灯光下散发着温润的光泽,仿佛仍在诉说着两千多年前的故事——那是一个强盛王朝的气象,一个诸侯王的信仰,一个民族对文明的坚守与传承。读懂这件玉璧,便读懂了汉代文明的一角;守护这件玉璧,便是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河博的宝贝透雕双龙白玉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