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耄耋之年的三毛

(2025-09-07 08:08:08)
标签:

三毛

红色少年邮局

邮资机宣传戳

张乐平

陈平

杂谈

分类: 闻锺记邮
耄耋之年的三毛
邢台美食·南宫熏菜

聞鍾記郵(5416)耄耋之年的三毛
在每个人的童年记忆中,许多人都会翻看过几本书,其中有一个文学形象,曾经闯进到了人们的记忆中。这个文学人物诞生于90年前的1935年,最明显的标志是大大的脑袋上,只有三根头发,这就是“三毛”。几十年之后有一位作家,也用“三毛”做笔名,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但这两个“三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一个是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大作家,但他们的故事,至今仍流传在当今的世界中。
两位“三毛”为精神纽带的创作者,他们虽身处不同时代、耕耘于不同领域,却以相似的人文底色、真挚的生命共情,在华语世界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一位是用画笔为“三毛”注入灵魂的漫画大师张乐平,一位是借文字让“三毛”走向世界的文学奇女子(笔名三毛,原名陈平)。他们的交集不仅是一段跨越年龄的忘年情谊,更是两种艺术形式对“人文关怀”的共同诠释,是底层悲悯与精神自由的跨时空对话。
不知不觉三毛出现在漫画作品上,已经整整九十周年了。创作出“三毛”形象的人,就是被称作“三毛之父”的张乐平。出生于浙江海盐一个普通家庭的张乐平,家境的贫寒让他过早体会到底层生活的艰辛,也为他后来塑造“三毛”埋下了现实伏笔。少年时的张乐平因热爱绘画辍学谋生,从学徒到广告画师,从战地记者到漫画作者,动荡的时代浪潮中,他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而这画笔,最终成为他观察社会、关怀弱者的工具。并以笔为武器,刻画出时代的风貌。
1935年,上海《晨报》副刊首次出现了一个头大身小、穿着破烂、睁着圆溜溜大眼睛的流浪儿童形象,这便是“三毛”的雏形。彼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战火纷飞里,无数孤儿流离失所、挣扎求生。张乐平以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将这些孩子的苦难浓缩在“三毛”身上,他没有父母,靠捡垃圾、打零工糊口,寒冬里裹着破麻袋取暖,却始终保有一双清澈的眼睛,偶尔会为一块面包的温暖、一次陌生人的善意露出纯真的笑容。《三毛流浪记》的连载,迅速引发了社会共鸣——它不是简单的儿童漫画,而是一面照见时代伤痕的镜子。
张乐平对“三毛”的塑造,从未脱离现实的土壤。他深入上海的贫民窟、街头巷尾,观察流浪儿童的衣着、神态、生存状态,甚至将自己见到的真实事件融入漫画,三毛为了活下去去擦皮鞋,却被地痞抢走微薄的收入;他想上学,却只能趴在教室窗外偷偷听课;他在寒冬里冻得瑟瑟发抖,却把唯一的破棉絮让给比自己更小的孩子。这些细节里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藏着最沉重的悲悯——张乐平用简洁的线条、生动的构图,让“三毛”从纸上“活”了过来,成为千万流浪儿童的代言人。
共和国成立后,张乐平的“三毛”也迎来了新的生命。他创作了《三毛翻身记》《三毛爱科学》等作品,让三毛从“流浪儿”变成了有学上、有饭吃、能追求梦想的新中国儿童。这种转变,不仅是时代变迁的记录,更体现了张乐平始终不变的人文追求:他希望“三毛”的苦难成为过去,希望所有孩子都能拥有尊严与幸福。从1935年到1992年,“三毛”陪伴了中国几代人成长,而张乐平也用一生的坚守证明,漫画不仅是娱乐的载体,更是传递温暖、唤醒良知的力量。
与张乐平笔下的“三毛”不同,1943耐年出生的陈平,拥有完整的家庭,却在童年时期因敏感的性格、对传统教育的不适,时常感到精神上的“流浪”。而改变她一生的,正是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童年的陈平第一次在书摊上看到“三毛”的漫画时,便被这个与自己名字发音相似、命运却截然不同的孩子深深吸引。在“三毛”身上,陈平看到了一种熟悉的“孤独感”——漫画里的三毛是身体的流浪,而童年的她是精神的漂泊。这种共鸣,让她在多年后选择以“三毛”为笔名,既是对张乐平先生的致敬,也是对自己精神底色的注解。
成年后的三毛,用脚步践行了“流浪”的意义。她远赴西班牙、德国、美国求学,后来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定居,写下了《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等经典作品。她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她会为沙漠里一个普通妇女的婚姻悲剧叹息,会为捡到一块奇特的石头欢呼,会为荷西做一顿中国菜而满心欢喜。在她的笔下,撒哈拉不再是荒凉的不毛之地,而是充满人情温度的“精神家园”。那些平凡的小人物,不再是被忽略的背景,而是拥有鲜活灵魂的个体。
1989年,已是华语文学界知名作家的三毛,终于在上海见到了她仰慕多年的张乐平先生。此时的张乐平已近八十高龄,身体欠佳,却依然对这位“小友”充满期待。而三毛面对自己童年的“精神偶像”,像个孩子一样激动不已。两人初见时,三毛握着张乐平的手说:“张伯伯,我是您的‘三毛’啊!”这句简单的话,瞬间拉近了两个“三毛”背后的创作者的距离,也开启了一段短暂却深刻的忘年情谊。张乐平早已知道有一位用“三毛”为笔名的作家,也读过她的作品。这是两人艺术创作的共同核心,张乐平用画笔记录真实的苦难,三毛用文字书写真实的生活。张乐平在苦难中坚守善良,三毛在自由中传递温暖。他们的共鸣,源于对“人”的尊重。
如今,张乐平与三毛都已离我们远去,但“三毛”这个符号却依然鲜活,它既是漫画里那个让人心疼的流浪儿,也是文字里那个追寻自由的奇女子。它既是对苦难时代的记忆,也是对精神自由的向往。而这一切,都源于张乐平与三毛共同的人文追求。就在三毛的诞生地上海,一家名为红色少年的主题邮局应运而生,这家邮局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张乐平笔下的三毛。于是三毛的形象,不仅仅只是在漫画书上,影视作品中。自从有了红色少年主题邮局,三毛的形象越来越多出现在邮资机宣传戳上。
7月11日,三毛的形象又一次被刻画进邮资机宣传戳。与以往不同的,这次的主角就是三毛。张乐平的“三毛”,教会我们“悲悯”。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或许不再能看到“三毛”式的流浪儿,但“底层关怀”的精神从未过时。三毛的“三毛”,教会我们“自由”。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很多人被困在世俗的期待里,失去了追寻自我的勇气。而三毛的文字,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内心对自由的渴望。张乐平与三毛的跨时代共鸣,更教会我们“传承”。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诠释着相同的人文精神,穿越了时代的隔阂,跨越了领域的界限,成为华语文化的宝贵财富。
从张乐平的画笔到三毛的钢笔,“三毛”这个符号承载了太多的意义,是苦难中的坚守,是自由中的热爱,是人性中的善意。三毛的故事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反而会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闪耀出温暖的光芒。感谢本家老师寄给我的明信片,从明信片与邮戳上,重温一段即将逝去的记忆。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整整影响了几代人,那种记忆是刻骨铭心,难以忘记的。

耄耋之年的三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