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入伏的节日

(2025-08-25 17:10:20)
标签:

伏羊节

入伏

邮资机宣传戳

伏天

美食节

分类: 闻锺记邮
入伏的节日
邢台街景·北长街

聞鍾記郵(5404)入伏的节日
在四季的流转中,每逢夏季要经过40天左右的又闷又热的时段,这段时间称作伏天,也是一年之中最闷热的时段,也就是老百姓们常说的“热在三伏”“夏练三伏”。就是这个闷热的时节,还有一个节日的名字,叫“伏羊节”。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节日的名字,不过是从一枚邮资机宣传戳上知道的。今年的7月15日,本家老师从上海玉田路邮局寄给我的一张明信片上,就打印了这枚邮资机宣传戳,不过这枚邮资机宣传戳是在广田路邮局启用的。
一年之中有很多的节日,但这个“伏羊节”太陌生了。好在网络时代有网络时代的好处,再加上DeepSeek的加持,很快就查出来,还真的有这个节日,这个节日还是一个美食节。这个节日也是我所知道的时间最长的节日,从中国传统的入伏开始一直到出伏结束,为期30天到40天,在徐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伏羊节的起源,与“伏食羊”的历史传统密不可分。
早在汉代,羊肉便是重要的肉食来源,且古人已认识到羊肉的养生价值,《汉书·杨恽传》中有“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的记载,可见伏天吃羊肉在汉代已成为民间庆祝农闲、犒劳自己的方式。至清代,伏天吃羊肉的习俗进一步普及,《清嘉录》记载:“伏日,人家有食羊肉者,曰‘伏羊’,谓伏气在内,宜食温性之物以逼之”,明确解释了“伏食羊”的养生逻辑。 
伏羊节的核心文化根基,在于“顺应时令”与“地域特色”的结合。淮海地区是伏羊节的发源地,这一地区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伏天湿热明显,且历史上畜牧业发达,羊肉资源丰富;同时,该地区深受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影响,注重“顺时而食”,因此“伏天吃羊肉”的习俗在此地得以生根发芽,并逐步形成节日规模。伏羊节承载着古人“顺时而食”的养生智慧、“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地方特色民俗文化。通过举办伏羊节,年轻一代得以了解“伏天吃羊肉”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传统历法知识、中医养生理念、民俗表演艺术等也得以活态传承,避免了文化断层。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黄帝内经》中对夏季的描述,道尽了这一季节的生机与特质。而在夏季时序中,“伏天”无疑是最具标志性的时段——它承载着古人对天文历法的精准认知,蕴含着顺应自然的养生智慧;而衍生于此的“伏羊节”,则将节气规律与饮食民俗深度绑定,成为流传千年的文化符号。从入伏的天文测算到伏天的生活调适,再到伏羊节的民俗传承,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夏季文化的重要脉络,彰显着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伏天的划定与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紧密相关。根据《恪遵宪度抄本》记载:“夏至三庚数头伏”,即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第三个“庚日”便是入伏的起始点——这一规则自汉代确立后,沿用两千余年,成为民间推算伏天的核心依据。从天文角度看,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达到峰值;而“三庚入伏”的设定,恰好对应了太阳辐射能量在地表累积的“滞后效应”,夏至后,地表吸收的热量仍多于释放的热量,气温逐步攀升,至入伏前后达到鼎盛,形成“暑气蒸腾”的伏天特征。
“伏”,本意为“隐伏避盛暑”,是古人对夏季高温时段的形象概括。伏天并非简单的气候概念,而是基于天文观测形成的精准时序划分,其本质是太阳辐射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中国传统历法“观象授时”的核心智慧。入伏作为伏天的起点,不仅是一个天文时序节点,更被古人赋予了丰富的民俗内涵——它标志着“避暑养生”“顺应时令”的生活模式正式开启,形成了一系列围绕“避伏”“养伏”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背后,是古人对夏季健康的深刻理解与实践智慧。
伏天的气候核心特征是“高温高湿”,这与夏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密切相关。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少云,太阳辐射强烈,气温常维持在35以上,部分地区甚至出现40以上的极端高温;。同时,海洋水汽持续输送,空气相对湿度可达70%—80%,“湿热交蒸”的环境易导致人体汗液难以蒸发,出现“桑拿天”,对生产生活与健康养生均提出特殊要求。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缺乏现代降温设备,因此“避伏”成为入伏后最重要的生活主题。早在汉代,便有“伏日避署”的记载,《后汉书·和帝纪》提到:“六月己酉,初令伏闭尽日”,即要求官府与民间在伏天白昼闭门歇业,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劳作,减少中暑风险。这种“以静避热”的理念,与现代医学“高温时段减少户外活动”的建议高度契合。
民间的“避伏”习俗还体现在饮食与作息的调整上:饮食上,入伏后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绿豆汤、冬瓜汤、酸梅汤等,以清热解暑、补充水分;作息上,遵循“昼伏夜出”的规律,即白天适当午休以恢复体力,傍晚后再进行田间劳作或户外活动,这种作息调整既适应了伏天的昼夜温差变化,也最大程度降低了高温对人体的损害。古人认为,伏天虽暑热难耐,但也是“阳气最盛”的时段,人体阳气外浮于体表,内里相对虚寒,此时若能借助饮食调理,可达到“以热制热”“扶正固本”的养生效果,这便是“养伏”的核心逻辑。
随着时代发展,伏羊节的内容日益丰富,从单一的“吃羊肉”发展为包含开幕式、民俗展演、美食评选、文化论坛等在内的综合性民俗活动,不同地区的伏羊节还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徐州是公认的“中国伏羊节”故乡,自2002年举办首届伏羊节以来,已连续举办20余届,形成了“开幕式+千人品羊宴+民俗展演”的固定模式。每年入伏当天,徐州各大羊肉馆座无虚席,“手抓羊肉”“羊肉汤”“烤羊腿”等美食成为主角,主办方还会举办舞龙舞狮、唢呐表演、传统戏曲等民俗活动,吸引游客们参与。安徽萧县、山东枣庄也会在伏羊节期间,举办盛大的活动。
伏天、入伏、伏羊节,三者看似独立,实则紧密相连,伏天是天文历法的产物,入伏是伏天的时序起点,伏羊节则是伏天民俗的集中体现。从“夏至三庚数头伏”的精准测算,到“避伏养伏”的生活调适,再到“伏天吃羊肉”的节日狂欢,这一系列文化现象的背后,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顺应,是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与实践,更是对文化传承的坚守与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伏羊节的持续传承,不仅是对一种饮食习俗的守护,更是对中国传统智慧的延续。
感谢本家老师寄给我的明信片,从邮戳上知道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还有伏羊节这样一个美食的节日,并且还是节日期限最长的节日。

入伏的节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