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的植物园
标签:
大连邮政风景日戳大连植物园南山邮局城市记忆杂谈 |
分类: 闻锺记邮 |
聞鍾記郵(5379)南山的植物园
这一次要为大连邮政点赞了,从五月到六月,把大连的风景刻进了风景日戳里,并且放置在就近的邮局,供集邮者和游客加盖、实寄。相比起有的地方封存所有的风景日戳、纪念邮戳、文化日戳的做法,要高明了许多,至少在配合地方文旅活动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大连的故事,始终与山海相连。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它的历史脉络中既有近代开埠的风云,也有现代发展的活力。三面环海的地理格局,赋予了它四季分明的气候与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春日樱花漫山,夏日海风轻拂,秋日层林尽染,冬日银装素裹。这座城市不仅是工业重镇、旅游胜地,更是一座将自然生态与人文建设深度融合的宜居之城。
5月29日张昊先生从大连南山邮局寄给我的明信片上,使用了“大连植物园”风景日戳销邮资。大连植物园始建于1920年,原名“南山麓公园”,初期以引种日本及东北亚地区植物为主,1945年大连解放后,公园历经多次修缮与扩建,1980年正式更名为“大连植物园”,如今已成为集植物科研、科普教育、游览休憩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占地面积达32.4公顷,拥有植物种类15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数十种。步入植物园,仿佛踏入一座立体的植物博物馆。园内以山水为骨架,以植物为肌肤,巧妙融合了东方园林的雅致与西方园林的疏朗。
正门入口处的龙柏道,两侧龙柏苍劲挺拔,如卫士般守护着这片秘境,历经百年风雨仍枝繁叶茂,见证着园区的沧桑变迁。中部的水景园,曲桥回廊倒映池中,睡莲与锦鲤相映成趣,夏日荷花盛放时,清风拂过,暗香浮动,是游人驻足留影的绝佳去处;西北部的裸子植物区,集中了银杏、水杉、红松等珍稀树种,秋日里金黄与绯红交织,构成一幅绚烂的油画;东部的月季园,则在春夏时节绽放出万紫千红,品种多达百余种,成为浪漫与生机的象征。
除了自然景观,植物园的人文底蕴同样深厚。园内保存有多处历史遗迹,如1920年代修建的“望海亭”,登临可远眺黄海,曾是殖民时期权贵休闲之所,如今已成为市民凭栏观海、感悟历史的平台;园内的“科普长廊”,常年展示植物知识与生态保护理念,让游客在休憩中感受自然科学的魅力。百余年来,大连植物园不仅是植物的栖息地,更是城市记忆的容器——它见证了大连从殖民时期到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承载着几代大连人的童年回忆、青春故事与生活印记,成为这座城市不可分割的文化符号。
大连这座镶嵌在辽东半岛南端的海滨城市,既有黄海与渤海相拥的壮阔,亦有百年历史沉淀的温润。它以“浪漫之都”的美誉闻名遐迩,更以山海相拥的自然禀赋、兼容并蓄的人文气质,成为中国北方独具魅力的城市样本。在这片土地上,大连植物园如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城市肌理之中;而大连邮政,则以百年传承的使命,将城市的风景与记忆化作邮戳上的印记,其中“大连植物园”风景日戳,更是将自然之美与邮政文化巧妙融合,成为镌刻城市灵魂的独特符号。
从沙俄时期的“达里尼”到日占时期的“关东州”,再到如今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大连的发展轨迹中始终伴随着对自然环境的珍视。南山、劳动公园、付家庄海滨等一系列自然与人文景观,构成了城市的绿色脉络,而大连植物园,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存在之一。它不仅是植物的宝库,更是市民休憩、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大连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与大连植物园的自然人文底蕴相呼应,大连邮政的发展历程,同样是一部镌刻着城市记忆的史书。1899年沙俄在大连设立“达里尼邮政局”,开启了大连近代邮政的历史。1905年日俄战争后邮政权被日本攫取,1945年大连邮政事业回归人民手中,历经七十余年发展,如今已形成覆盖城乡、连接世界的现代化邮政网络。
在大连邮政的系列风景日戳中,“大连植物园”风景日戳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一枚。它的设计以植物园的标志性景观为核心,将自然之美与人文元素巧妙融合,既体现了植物园“山水相依”的布局特色,又暗合“上善若水”的东方哲学。戳面环绕着“大连植物园”字样与邮戳的基本要素,整体设计简洁而富有层次感,将植物园的自然景观与文化内涵浓缩于直径3厘米的空间内。风景日戳既是大连邮政对“地方文化符号”的敏锐捕捉,也是植物园作为城市“绿色名片”的价值体现。自投入使用以来,它便成为集邮爱好者与游客追捧的对象。
从文化意义上看,“大连植物园”风景日戳的价值早已超越了邮政工具的范畴。它是城市自然之美的“缩影”,让无法亲临的人通过一枚邮戳感受植物园的魅力;它是时间与空间的“纽带”,将特定时刻的风景与情感凝固,成为跨越地域的记忆载体;它更是大连“自然与人文共生”理念的象征,印证着这座城市对绿色生态的珍视与对文化传承的坚守。“大连植物园”风景日戳,看似是邮政服务中的一个微小细节,实则是大连城市精神的生动写照,它记录着自然的馈赠,承载着人文的温度,传递着城市的善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