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

标签:
洛阳三色邮戳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中华文明齐云塔 |
分类: 闻锺记邮 |
邢台博物馆馆藏文物·“耳为父癸”铭兽首兽面纹铜爵
聞鍾記郵(5352)洛阳的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
洛阳考古又有新地标了,今年6月5日,刘炎斌先生从白马寺邮局寄给我一枚明信片,洛阳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了。虽然这个开馆信息只是在明信片上标注了一下,不能作为展出素材的有效信息,但销邮资的邮戳,使用了一种方形的三色彩色邮戳,黄色的齐云塔,绿色的洛河,还有自汉以来的古丝绸之路,共同见证了中华文明一步一步坚实的脚印。
洛水汤汤,自熊耳山蜿蜒而来,在洛阳城北画出一道温柔的弧线。岁月的晨光里,水汽裹挟着菖蒲的清香漫过堤岸,对岸那片被麦浪覆盖的土地下,沉睡着中国古代都城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遗址——洛阳汉魏故城。而今日,一座新落成的博物馆正掀开它的面纱,让那些埋于黄土的时光足迹,在玻璃展柜与数字化光影中重新舒展。
站在金村台地上远眺,汉魏故城的轮廓在麦田与白杨间若隐若现。这片东西宽约4.5公里、南北长约3.5公里的城址,曾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都城,承载着近四个世纪的王朝兴衰。城墙残垣至今仍有5-7米高,夯土中夹杂的汉代绳纹瓦片、北魏时期的莲纹瓦当,像一本厚重的典籍,记录着张衡笔下“增周旧,修洛邑,翩翩巍巍,显显翼翼”的繁华盛景。
考古发现的宫城太极殿遗址,其平面布局开创了中国古代都城“建中立极”的规划先河,夯土台基上残留的柱础石与散水砖,依稀可见当年“天子坐明堂”的威严。而城郭内纵横交错的街道、手工作坊遗址,以及出土的青铜官印、纪年瓦铭,更将“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的东汉洛阳,“三市九衢,宏放巨丽”的北魏洛阳,从史书中唤醒,化作触手可及的历史脉络。
就在故城遗址东侧,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折射出冷冽的光泽。这座以“城垣肌理”为设计理念的建筑,其外形如同一层叠压的夯土城墙,与远处的遗址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开馆当日,展厅内的镇馆之宝——北魏永宁寺塔基出土的泥塑佛面,以微笑迎接第一批访客。那尊高仅15厘米的残件,眉眼间的慈悲与从容,让人想起《洛阳伽蓝记》中“金盘炫日,光照云表”的永宁寺塔,它曾是公元6世纪世界上最高的木构建筑,虽毁于战火,却在残件中留下了北魏艺术的巅峰之光。
博物馆的数字化展厅里,沉浸式投影将汉魏都城的复原模型铺展在地面,参观者行走其间,可“穿越”至东汉太学听博士讲经,或“驻足”北魏洛阳大市的酒肆前。那些出土的石经残片、瓦当拓片、墓葬壁画复制品,通过多媒体互动装置,让文字记载的“太学石经”“洛阳纸贵”等典故,变成可感知的历史场景。展示文物让观众读懂这座城市如何塑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文化基因与城市文明。
从故城遗址向南驱车十余里,便抵达白马寺东侧的齐云塔。这座密檐式砖塔高约25米,十三层塔身呈抛物线形收分,檐角悬挂的铜铃在洛水送来的风中叮咚作响。塔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原为木塔,现存形制为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重修,是洛阳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之一,齐云塔最初便是寺院的一部分。每当夕阳西下,塔影倒映在寺前的放生池里,与白马寺的红墙、古柏构成一幅静谧的画卷,仿佛在诉说着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原后,如何在汉魏故城中生根发芽,与儒道文化交融共生的历史。
暮色中的洛水泛着粼粼波光,河面上驶过的游船载着游客的欢声笑语。对岸的汉魏故城遗址在暮色中化为一道模糊的轮廓,博物馆的灯光如星辰般亮起,与齐云塔的风铃遥相呼应。这条贯穿洛阳平原的河流,曾是汉魏都城的交通命脉,《水经注》中“洛水又东,径洛阳县南”的记载,道尽了它与城市的依存关系。如今洛河生态廊道的建设让河水重归清澈,河畔的绿道上,跑步的市民与写生的学生,构成了现代洛阳的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