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潭水深千尺

标签:
泾县桃花潭邮戳皖南古城宣纸 |
分类: 闻锺记邮 |
邢台博物馆馆藏文物·唐仕女俑
聞鍾記郵(5349)桃花潭水深千尺
中国的浪漫也许只有中国人才会理解,甚至是深刻的理解。如果说到了朋友间的友情,不用多想,诗仙的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足以秒杀。想先也是,千余年前,两位素不相识的人,就因为诗仙一次偶然路过,在泾县结下了长久的友谊,还让那首著名的送别诗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还编进了语文教科书。诗都会背,但这首诗背后的故事是多年之后该慢慢明白的。
但并没有深追这首诗背后那些林林总总的故事,只知道泾县盛产宣纸。这个位于皖南的古老城市,置县已经超过了2100余年,这里素有“汉家旧县,江左名区”之称,妥妥的古城。前两天嘉善黄老师来了一次泾县古城游,还从这座古城寄给我一枚明信片,看着邮戳上的“泾县·桃花潭”,脑海中不断浮现《赠汪伦》诗中的意境。
有时候很羡慕能够到处游走的朋友,更羡慕那些能够追寻着邮票的足迹旅行的朋友,也许懂得集邮的人,更能懂得旅行的意义。就像行老师的泾县之行,在泾水汤汤处,追寻千年文脉。 皖南之美,在于山水相缪处的灵秀与沉厚。当青弋江如一条碧绸蜿蜒穿过黄山余脉与九华丘陵的时候,泾县便静卧于这片被朱熹誉为"东南邹鲁"的水土之间。这片土地东望浙皖天堑,西控宣池要冲,自秦置县以来,便以"枕山带水,四塞险固"的地理形胜,成为皖南文化圈的重要节点,造就"泾川三百里,佳境千万曲"的水墨长卷。
在泾县西南的翟村之畔,桃花潭以"水深千尺"的情谊闻名天下。据《泾县志》载,此潭原名"玉镜潭",因唐代诗人李白的到访而声名鹊起。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时任泾县县令的汪伦以"此地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相邀,引得诗仙乘舟而来。虽知"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非万家之店",李白却为汪伦的赤诚与潭水的清幽所动,临别时写下一首千古绝唱。
千年时光,桃花潭仍保持着"澄潭邃渊,回环百里"的自然风貌。潭边怪石嶙峋,古树虬枝盘曲,清代建造的怀仙阁与踏歌岸阁临江而立,飞檐翘角倒映在澄碧的潭水中,宛如水墨画卷的点睛之笔。每至春日,潭畔桃李争妍,落英缤纷,与西岸的垒玉墩、东边的彩虹岗相映成趣,构成"桃潭烟波"的胜景。当地至今流传着汪伦酿酒待友的传说,潭水下游的万村仍保留着古法酿造"桃花酒"的技艺,使诗仙的浪漫情怀在烟火人间中得以延续。
桃花潭的文化意义,更在于它将自然山水与人文情感完美交融。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北宋梅尧臣在此写下"桃花潭水色,别意满江南",南宋文天祥题刻"忠孝节义"于崖壁,清代袁枚登临怀古,叹"唐时汪伦墓,犹带桃花香"。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呼应,使桃花潭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水潭,更成为中国人文精神中"知己之谊"的象征符号,在皖南的青山绿水间构筑起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
说到安徽,提到了泾县,不能不提宣纸。这种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的手工纸品,自唐代以来便以"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经久不脆"的特质,成为中国书画艺术的最佳载体。据《新唐书》记载,唐玄宗时期,泾县所产"宣纸"已列为贡品,而宋代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更盛赞其"滑如春冰密如茧",足见其品质之卓绝。如今在短视频的平台上,时不时还能刷到三丈三宣纸的制作场面,只能用震撼来表述。
宣纸的制作工艺堪称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从青檀皮的蒸煮、晾晒,到稻草的浸泡、漂白,再到打浆、抄纸、烘干,整个流程需经108道工序,历时一年有余。在泾县小岭村,至今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造纸作坊遗址,斑驳的石臼与古老的竹帘诉说着匠人世代相传的坚守。尤为神奇的是泾县独有的水文条件——当地山泉富含矿物质,水温恒定,为青檀纤维的分解与纸浆的悬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也是宣纸"墨分五色"特性的关键所在。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承载的不仅是工艺技艺,更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明代画家董其昌在泾县特制的"泾县纸"上创作《秋兴八景图》,笔墨淋漓处尽显文人画的写意精神;清代乾隆年间,泾县工匠为宫廷特制的"丈二匹"宣纸,至今仍保存在故宫博物院,见证着传统工艺与皇家文化的交融。如今,泾县宣纸作坊中,老匠人手持竹帘在纸浆中起落,一张宣纸的诞生,恰似一场水与纤维的诗性舞蹈,将皖南的山水灵性与中国人的造物智慧凝结于方寸之间。
泾县县城至今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城格局,其雏形可追溯至唐代。据《江南通志》记载,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泾县治所迁至现址,始筑土城;宋代以后,历经多次修葺,形成"枕山面水,四门环护"的城池规制。现存的古城墙虽仅存残垣,但从西门"秀挹青峦"、南门"泾清映碧"的门额题字中,仍可想见当年"城郭临青弋,楼台枕碧流"的宏阔气象。穿过斑驳的城门,城内的老街巷如时光的褶皱,保存着皖南古城的生活风貌。
古城的文化厚度更体现在其作为革命老区的历史记忆中。1938年,新四军军部进驻泾县云岭,这片土地成为南方三年游击战的指挥中心。现存的军部旧址群中,司令部会议室的八仙桌上仍摆放着当年的军事地图,政治部墙上的抗战标语虽已斑驳,却依然传递着激昂的时代强音。这种历史层积使泾县古城既保留着传统农耕文明的温婉气质,又蕴含着革命岁月的激昂情怀,形成独特的文化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