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畔读懂鸿雁传书映百年

标签:
鸿雁传书邮资机宣传戳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四川路桥邮局邮驿 |
分类: 闻锺记邮 |
聞鍾記郵(5338)苏州河畔读懂鸿雁传书映百年
鸿雁传书的故事已经流传了两千年,这个故事记录在《汉书》中。而作为一个成语溯源的话,《周易·浙》是绕不开的,更多的记载把鸿雁与邮政紧密联系在一起。鸿雁传书映百年,从邮驿文明到邮政跨越发展,不单是一个历史故事,也还是从邮驿到邮政的一个历史发展叙事。5月15日,上海邮政启用了新的“百年邮政”系列邮资机宣传戳,这一次就是“鸿雁传书”。
当苏武持节北海,以鸿雁为信笺传递归心时,人类对通信的想象便已融入飞翔的羽翼。从先秦“置邮而传命”的邮驿制度,到近代国家邮政体系的建立,通信方式的迭代始终铭刻着文明演进的轨迹。于是也就见到了上海邮政的独具匠心,把“烽火传信”“击鼓传声”“鸿雁传书”以及“邮驿”“邮政摩托”“飞机运邮”的故事融进了邮资机宣传戳上,用邮政的方式讲述邮政的故事。
在上海这座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城市中,邮政总局大楼与四川路桥邮局如立体的史书,承载着中国近代邮政从萌芽到发展的百年沧桑,而邮资机宣传戳则以方寸印记,在邮件的流转中续写着邮政服务的时代注脚。追寻着历史脉络,解析上海邮政地标建筑的文化基因,追溯邮资机宣传戳的技术演进,在历史建筑与邮戳纹路中,重构中国近代邮政史的鲜活图景。依托着这座百年建筑,上海邮政博物馆成为追忆“车马慢,书信远”的悠然时光。
中国古代邮驿制度自商周发端,秦汉以“五里一邮,十里一亭”构建起贯通全国的信息网络,唐代更设《邮驿令》将邮传纳入法律规制。这种以官方文书传递为核心的系统,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却在近代列强叩关的冲击下逐渐式微。1878年,海关试办邮政,发行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标志着近代邮政制度的萌芽。1896年,光绪皇帝批准设立“大清邮政官局”,中国近代邮政体系正式确立。上海作为开埠口岸,因其地理优势与经济地位,成为近代邮政发展的前沿阵地,1897年上海邮政总局成立,开启了中国邮政的现代化进程。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从《古诗十九首》的温婉倾诉,到近代家书抵万金的家国情怀,书信始终是中国人情感联结的精神载体。邮政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邮件传递,更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上海作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汇之地,邮政网络的完善加速了思想、信息的流通,商务印书馆的图书邮发、进步刊物的寄送,都依托邮政系统得以传播,使上海成为近代中国的文化枢纽之一。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坐落于苏州河畔,四川路桥北堍,其前身是1897年设立的上海大清邮政局。现存建筑于1924年竣工,由英国建筑师思九生(Stewardson)和赉安(Le赉安)设计,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兼有古典主义特征,是上海现存最早的邮政标志性建筑,主体结构为四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局部五层,地下室一层。建筑立面以科林斯柱式装饰,主入口上方镌刻着“上海邮政总局”字样,钟楼顶部的鎏金塑像是希腊神话中的信使赫尔墨斯(Hermes),象征着邮政的通信使命。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邮政总局大楼的保护与利用体现了历史建筑的现代转型。2016年,大楼启动修缮工程,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恢复了建筑的历史风貌,同时更新了消防、安防等现代化设施。如今,这里不仅是邮政服务场所,更是邮政文化的展示窗口——大厅内设置邮政历史展览,钟楼对公众开放,每年吸引数万游客参观。建筑的穹顶、立柱、楼梯等细节,都成为解读近代邮政文明的物质载体,使静态的建筑空间成为动态的历史课堂。
长久以来,四川路桥邮局成为民间通信的纽带,两层的营业厅也被称作“远东第一大厅”。四川路桥邮局长期承担着周边社区的邮政服务功能,其服务范围涵盖商业街区、居民区与文化机构,是近代上海城市邮政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2024年上海承办了亚洲集邮展览期间,这座百年邮政大楼的二层营业厅内,上海邮政总局主题邮局开张营业,琳琅满目的主题邮品和系列文创产品,吸引了众多邮迷和游客,此举旨在打造集综合性邮政文化空间、提升网点赋能,传播邮政文化,探索主题邮局新文旅、新消费、新场景、新生态的发展路径。
在电子邮件普及的今天,邮资机宣传戳的实用功能虽有所弱化,但其文化价值愈发凸显。上海邮政近年来推出的邮资机宣传戳,已经成为上海邮政的标志,成为全国邮政的带头大哥。这些戳记融合了AR技术,扫码即可观看建筑历史动画,实现了传统邮戳与数字媒体的跨界融合。近年来上海邮政推出“百年邮政”系列邮资机戳,以邮驿、邮政色通信方式、通信工具为线索,串联起中国古代邮驿史、近代邮政史,使邮资机戳成为可触摸的历史教科书。
前一篇:瓯越会员的礼物
后一篇:婚姻登记制度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