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湿地之都的石油记忆

(2025-06-05 09:24:57)
标签:

风景日戳

辽河油田第一井

盘锦

湿地之都

石油之城

分类: 闻锺记邮
聞鍾記郵(5323)湿地之都的石油记忆
在美丽的辽东半岛,有一大片湿地,这里地处辽河的出海口,在辽东湾北岸,辽河、大凌河与双台子河冲积而成的三角洲上,有一座美丽的城市,这就是盘锦。第一次知道盘锦是因为结识了王健先生,因为他在盘锦,还是因为他,知道了辽河油田就在盘锦。2007年全国集邮联在萧山举办了国际集邮培训班,邀请国际集邮联、亚洲集邮联的多位专家授课,来自全国各地的很多集邮者参加了培训,我也有幸聆听了专家们的授课并得到了结业证书。也是在这次培训班上结识了一大批各省、市的集邮者,其中就包括王健先生。
前些时候,秦皇岛小杨先生从盘锦寄给我一枚明信片,明信片上销邮资的是一枚风景日戳,主题是“辽河油田第一井”。看着明信片上的风景日戳,才意识到辽河油田在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盘锦如一块镶嵌在渤海湾边缘的绿宝石,以广袤的芦苇湿地、红海滩与丰饶的石油资源闻名于世。这片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半是碧波浩渺的湿地,一半是蕴藏能源的黑土。而辽河油田的诞生,恰是这片土地从自然馈赠走向工业文明的重要转折。
1964年,石油勘探的号角在辽河平原吹响。当勘探队的脚步踏入这片被芦苇与沼泽覆盖的土地时,谁也未曾想到,这片看似沉寂的湿地之下,竟埋藏着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宝藏。1967年3月,位于盘锦市兴隆台区的“辽油一井”(原称“荣6井”)正式开钻,钻机的轰鸣打破了湿地的宁静。1968年5月23日,当钻头深入地下1348.7米时,黑色的原油喷涌而出,宣告了辽河油田的诞生。这口井不仅成为辽河油田的“功勋第一井”,更以工业文明的印记,在盘锦的自然肌理中刻下了时代的坐标。
如今,“辽油一井”旧址已被列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井架旁的纪念石碑上刻着:“这里是辽河油田的起点,是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抽油机日复一日的“点头”,与不远处红海滩的碱蓬草、芦苇荡的飞禽相映成趣,构成了盘锦独特的“工业+自然”景观拼图。风景日戳上的“辽河油田第一井”这是这座油井的纪念碑,当盘锦的湿地风光与石油工业遗产邂逅邮戳艺术,“风景日戳”便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文化纽带。风景日戳是邮政部门为纪念当地自然景观、人文遗迹而特制的邮戳,其图案兼具艺术性与纪念性,每一枚戳记都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故事。
2010年,随着盘锦对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视,“辽河油田第一井”作为城市精神的象征,被纳入风景日戳的设计体系。盘锦邮政部门发行的“辽河油田第一井”风景日戳,以写实手法勾勒出井架的轮廓:高耸的钻机直指苍穹,背景是抽象化的芦苇荡线条,底部镌刻着“辽油一井·盘锦”的字样,整体设计刚劲中透着湿地的灵秀。这枚日戳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将工业符号与自然元素融合,既展现了石油工人“战天斗地”的开拓精神,也暗合了盘锦“湿地之都”的生态底色。
辽河油田第一井的意义,早已超越了能源开采的范畴。在盘锦推进“生态立市”的战略下,这处工业遗址正经历着从“生产空间”到“文化空间”的转型。井架周围被规划为工业文化公园,抽油机模型、勘探设备陈列与科普展板,向参观者诉说着石油勘探的艰辛历程。而风景日戳的发行,恰是这种转型的文化注脚——它让冰冷的工业设施成为可被感知、收藏的文化符号,使“艰苦创业、求实奉献”的石油精神通过邮政媒介得以延续。 
风景日戳的文化价值,在于它将物理空间的地标转化为可传播的文化符号。当集邮爱好者将这枚日戳盖在信封或明信片上,辽河油田第一井的故事便随着邮件的流动,从盘锦的湿地走向五湖四海。在数字化通信普及的时代,这种带着油墨香气的“时光印记”,反而成为工业记忆的活态传承——每一次盖戳,都是对石油工业初心的追溯,也是对盘锦地域文化的再诠释。而位于石油大街的总部邮局,则为集邮者提供了一个有趣的邮局局名,有“总部”邮戳为证。
站在“辽油一井”的井架下,抬头可见盘锦的天空辽阔高远,低头可触湿地的泥土湿润肥沃。石油工业的历史在这里沉淀为碑刻与邮戳,而湿地生态的未来则延展为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与候鸟保护区。风景日戳上的井架图案,不仅是对1968年那个原油喷涌时刻的纪念,更是对一种精神的定格——那种在自然馈赠中开拓进取,又在工业发展中敬畏自然的智慧。
风景日戳作为邮政文化的分支,其本质是地域认同的建构工具。“辽河油田第一井”日戳的存在,让盘锦在全国的邮政文化版图中拥有了独特的坐标。对于本地居民而言,它是乡愁的载体。对于集邮者而言,它是工业题材邮品的重要组成。对于游客而言,它是“打卡”盘锦的文化信物。人们手持盖有这枚日戳的明信片,在井架前合影留念时,个体的记忆便与城市的历史完成了一次亲密对接。当邮车驶过辽河大桥,盖有“辽河油田第一井”日戳的邮件带着湿地的气息发往各地,盘锦的故事便随着时光的邮戳,在更广阔的时空中继续书写。
盘锦的独特性,在于它同时拥有“湿地之都”与“石油之城”的双重身份。红海滩的碱蓬草每年秋季染红海岸,芦苇荡是丹顶鹤与黑嘴鸥的栖息地,而油田的管道与井架则是现代工业的象征。风景日戳将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景观并置:井架的钢铁质感与湿地的柔美线条在邮戳图案中达成平衡,暗示着自然与工业的共生可能。这种共生关系,正是盘锦城市发展的缩影——从“因油而兴”到“以生态立市”,城市的肌理中始终流淌着石油工业的血脉,也始终守护着湿地生态的本底。
盘锦正以“辽河油田第一井”为核心,串联起石油工业旅游线路,从井架遗址到石油科技馆,从抽油机景观带再到邮政支局的风景日戳盖销处,一条融合工业遗产、生态旅游与文化体验的产业链正在形成。而那枚小小的风景日戳,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盘锦历史深处的大门,让人们在油墨的印记中,读懂这片土地上自然与工业的对话、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王健先生虽然退休了,依然活跃集邮活动中,还推动了“集邮书信”的收集、整理、研究、展览的工作。湿地之都的石油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