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有条凤凰街

标签:
苏州古城姑苏凤凰街邮戳凤凰于飞 |
分类: 闻锺记邮 |
聞鍾記郵(5289)苏州有条凤凰街
又是五一假期,不过没有出门。每逢假期,总喜欢宅在家中,听听音乐看看书,读读古帖品品茶,这就是该休息的样子吧。翻查着朋友寄给我的明信片,看着明信片上的邮戳,很是惬意的样子。今年2月15日,周忠东先生从苏州寄给我一枚明信片,看着邮戳上的“凤凰街”出了一下神。看来中国人对于凤凰是情有独钟啊,湖南有个古城就叫凤凰,全国各地的城市中,凤凰镇、凤凰村、凤凰路、凤凰街还真的不少。在这些“凤凰”中,我还是更加喜欢“凤凰”邮戳。
《诗经·大雅·卷阿》中有“……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的诗句,应该是最早在诗歌中记录凤凰的语句了吧?再有就是耳熟能详的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琴挑卓文君了。还有太白诗仙的《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的感叹。只不过在司马相如的时代,凤是凤,凰是凰,只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龙凤文化的盛行,凤和凰就渐渐合二为一了。
姑苏城垣,自春秋吴越争霸的鼓角声中走来,历经两千五百年风雨淘漉,仍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凤凰街,这条北接干将路、南抵十全街的千年街巷,恰如一枚缝缀古今的银针,在江南古城的锦缎上绣出吴越文化的细密肌理。凤凰衔羽落姑苏,文化密语藏古城。考诸典籍,凤凰街之名最早可溯至宋代《平江图》,图中标记为"凤凰里"。其得名或与春秋时期吴国在此设置的"凤仪坊"相关——相传吴王阖闾为彰显"凤凰来仪"的祥瑞,于街巷南端筑高台祭祀。虽历经宋明易代、兵燹灾异,街巷屡毁屡建,但"凤凰"意象始终如灵羽翩跹,定格于城市记忆。
这种对神鸟图腾的千年守望,暗合了吴越文化中"鸟图腾崇拜"的原始基因,亦与《吴越春秋》所载"金翅鸟衔珠"的传说形成跨时空呼应。漫步街巷,可见砖雕门楼镌刻着"凤栖梧"的古典意象,木格窗棂间飘出评弹《珍珠塔》的弦索叮咚。在巷尾的老茶馆里,退休教师周先生正用吴语吟诵《姑苏繁华图》题跋,声韵抑扬处,仿佛能看见清代徐扬笔下"凤凰街上车马喧"的盛景。这种活态的语言传承,使街巷成为流动的文化谱系,每一声软糯的问询,都是吴越先民穿越千年的文化私语。
说到了姑苏,总会想起吴侬软语。当第一缕晨光掠过粉墙黛瓦,巷口的茶楼上便溢出细碎的交谈声。"今朝阿要笃碗奥灶面?"卖早点的阿婆手持竹筷,声调婉转如评弹开篇,尾音上挑时似有黄鹂鸣柳的余韵。这种被语言学家称为"吴语太湖片苏嘉湖小片"的方言,保存着中古汉语的九声清浊,每一个词汇都像是从《广韵》里裁下的锦缎碎片。清晨的凤凰街,是被吴侬软语泡开的。
凤凰街的空间叙事,暗合《诗经·大雅》"凤凰于飞,翙翙其羽"的美学意境。全长千余米的街巷,以望星桥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北段民居密集,粉墙如羽翮相叠;南段园林毗邻,花墙似凤尾舒展。街东的"孔付司巷"与街西的"狮林寺巷",如凤凰展翅时的左右翎羽,勾连起平江路历史街区的整体肌理。最富意趣的是街巷中的桥梁意象,北端的"凤凰桥"始建于宋淳熙年间,桥栏雕刻缠枝牡丹间杂凤凰衔穗图案,虽经明清重修,仍保留着宋元构件。南端的"带城桥"横跨第三直河,桥洞倒映水中如凤凰含珠。每当暮春时节,河埠头的木香花垂落如雪,乌篷船穿过桥洞时,欸乃声惊起檐角铜铃,恍若凤凰振羽的清响。
在凤凰街229号,苏州凤凰街邮政所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座城市的风景。而今向前倒推十余年,邮政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须,有气质在网络时代还没有普及的时候,打电话、拍电报、订报刊、寄包裹、写信,邮政局所见证了人们的生活,而花花绿绿的邮票,更成为人们业余生活中的添加剂,那个“集邮”的爱好曾经填满了许多人的精神世界。邮局门口的信箱和信筒,更是人们相互联系的纽带。带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一封信件或者是一枚明信片投进信筒里,邮政MM盖下邮戳后,这个邮件就会飞到要去的地方。
而今站在苏州古城凤凰街口的望星桥上,现代轻轨1号线在不远处的地下穿行,而桥下的水巷仍漂着载满茉莉花的木盆。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无缝对接,恰是凤凰街最动人的文化表情。百年老药店"雷允上"的橱窗里,电子屏滚动着中药养生知识。民国风格的咖啡馆外,穿着汉服的少女与西装革履的白领擦肩而过。每逢岁时佳节,街巷总会重现古老的仪典。清明时节、端午时分、冬至之夜,老字号"得月楼"的后厨飘出腌笃鲜的香气,与隔壁评弹馆的《声声慢》唱腔氤氲成一片暖雾。这些文化仪式如同活态的基因链,将吴越先民的智慧、唐宋文人的风雅、现代都市的脉动,编织成江南古城的精神图谱。
前一篇:春到洛阳赏牡丹
后一篇:世界卫生日的时代使命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