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井千年照春城

(2025-04-15 07:36:20)
标签:

昆明

吴井

风景日戳

城市文化

滇南文明

分类: 闻锺记邮
聞鍾記郵(5272)一井千年照春城
在每一座城市的时光脚步中,总会留下属于这座城市的故事,供后人凭吊与传扬。地处彩云之南的昆明就是这样的城市。3月22日卞虹先生从昆明寄给我一枚明信片,使用了昆明“吴井”风景日戳销邮资,明信片选用了“马踏飞燕”邮资图的普通邮资明信片。与我而言,感兴趣的不是明信片,而是销邮资的那枚“吴井路”的风景日戳。一般而言,提到了“吴”,总绕不开“吴越文化”,不过从昆明所处的地域来看,应该与吴越文化无关,因为这里长期属于古滇国文化。
果然,查阅资料之后,知道了这个吴井的渊源。在昆明城东吴井路中段,有一口双眼古井静静嵌在城市肌理中。井口石栏上的绳痕深达寸许,是数百年提水人留下的时光印记。这口被称为"吴井"的古井,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昆明城市文化的精神图腾。它见证了滇中腹地的文明演进,承载着移民城市的集体记忆,在时光淬炼中成为春城最鲜活的文化基因。吴井的历史可追溯至南诏大理国时期,1982年文物普查发现,井址下方3米处有南诏陶片堆积层,证明此处早有人类聚居。
古井的历史光谱验证了从滇国到现代的文明刻度,元代《混一方舆胜览》首次记载"吴井"之名,称其"水味甘洌,冠于滇中"。明代《滇略》更详述其形制:"井分两眼,水色青碧,大旱不涸,大雨不盈"。这种双井设计暗合阴阳之道,体现了古代水利智慧。作为昆明"百井之城"的代表,吴井在清代达到鼎盛。据《昆明县志》记载,康熙年间井旁形成市集,每日卯时开井,街坊排队取水,形成"吴井朝汲"的市井图景。井水除饮用外,更用于酿酒、制药,催生了延寿堂、福林堂等老字号。直至20世纪50年代,吴井仍是周边居民的主要水源,石栏上"民国三十七年重修"的刻痕,记录着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缮。
围绕吴井的传说,构成了昆明独特的民间文化体系。最著名的当属"吕洞宾井酒"传说:相传明代吴姓夫妇在井旁开茶肆,某日吕洞宾化作乞丐讨水,以袖中仙药投入井中,井水遂成美酒。三年后仙翁复返,见夫妇因嫌无酒糟喂猪而不满,遂收回仙药,井复为水。这个"井水当酒卖,还嫌猪无糟"的故事,成为昆明人世代相传的劝世寓言,刻在井栏上的"知足常乐"四字,正是对这一精神的凝练。另一则传说与滇池水系相关。民间认为吴井与滇池暗河相通,井底有金链锁着海眼,故能旱涝保收。这种"井连江海"的想象,反映了昆明作为高原湖泊城市的地理认知。每逢雨季,井水泛出细沙,被称为"井神洗砚",成为文人墨客赋诗的雅事。
这些传说不仅赋予古井神秘色彩,更构建了人与水、人与自然的精神纽带。市井的生活,见证了井台边的城市记忆。吴井曾是社区生活的核心。井台由五块青石板铺成,每块石板都有专属功能:北侧石板刻有八卦图,是祭祀取水处;西侧石板留有圆形凹痕,为放置水瓢的位置;东侧石板的凹槽,则是妇女捶打衣物的"天然搓衣板"。清晨的井台最是热闹,挑水的扁担声、洗衣的捣衣声、邻里的寒暄声,构成了独特的市井交响乐。
井旁的吴井祠,曾是祭祀井神的场所。祠内原有清乾隆年间《重修吴井碑记》,记载着"阖坊共议,捐资修井,以利民生"的集体记忆。如今祠堂虽已不存,但每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周边居民仍会在井边举行"祭井仪式",投放五谷、点燃水灯,祈求水源长流。这种活态传承,让古井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桥梁。随着城市自来水普及,吴井逐渐淡出实用功能,但保护工作同步启动。1998年,吴井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井栏加装钢化玻璃罩,周边建成120平方米的文化小广场。2023年城市更新中,特意保留了井台周边30米的历史空间,将其打造成"古井记忆馆",通过实物陈列、场景复原、AR互动,再现昔日井台生活。
现代科技为古井注入新活力。井水安装了24小时监测系统,实时显示水质数据;井台地面嵌入LED灯,夜晚投射出历代关于吴井的诗词。社区还开发了"吴井故事"系列文创:印有井栏绳纹的笔记本、复刻古碑的镇纸、以传说为主题的剪纸,让文化符号走进现代生活。站在吴井旁,东侧是拔地而起的城市天际线,西侧是保留完好的民国骑楼。这口古井像一面时光透镜,既折射出昆明作为"移民城市"的包容特质——从南诏屯戍到明清移民,不同文化在井台边交融;更映照着春城"以水为魂"的生存智慧——在喀斯特地貌中寻找生命之源,在季风气候里维持生态平衡。
吴井的存在提醒这里的人们,真正的城市文化,不在宏大叙事,而在街角巷尾的生活褶皱里,在代代相传的集体记忆中。当现代昆明以"中国春城"的定位迈向世界,这口古井依然是最本真的文化注脚——它让人们记得,所有的繁华都始于一抔清泉,所有的文明都成于点滴积累。一井千年照春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