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坝天龙屯堡的时光邮戳

标签:
天龙屯平坝邮戳饭笼驿多彩贵州 |
分类: 闻锺记邮 |
聞鍾記郵(5252)平坝天龙屯堡的时光邮戳
自从最美多彩贵州的提法出来之后,正在扭转人们对这个西部山区省的看法,尤其是建设西部的很多举措,以及许多项国家级重点项目的落地,逐渐改变了昔日“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印象,再加上基建狂魔的加持,世界上的超长超高大桥落户贵州,让这个地方有了“桥梁博物馆”美誉,众多的桥改善了这里人们的出行,让更多的人走进贵州,感受贵州的多姿多彩。
本家老师月初的贵州之行,不但包揽了大好河山,还用邮戳记录下自己的游走之路,于是我也就得到了来自贵州的实寄封、明信片。3月2日,本家老师游走黔地,从平坝天龙寄给我一枚实寄封,又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在贵州中部的喀斯特群山间,平坝如同一块温润的翡翠镶嵌其中,是联结龙宫、黄果树、织金洞、红枫湖等国家级风景区的枢纽要道,素有西部黄金通道、黔中文化走廊、云贵高原粮仓的美誉。
就在平坝,有一座天龙屯,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屯堡重镇,至今仍流淌着六百年前的文化血脉。当我们沿着沪昆高速西行,在天龙收费站转道天小线,青瓦石墙的屯堡村寨便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而镌刻着时光密码的天龙邮局,正静静守候在古镇东首。天龙镇古称"饭笼驿",自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起便成为滇黔古驿道上的重要节点。这座因天台山与龙眼山得名的古镇,在明清两代始终扮演着军事与商贸的双重角色。
现存的屯堡建筑群依地势而建,石砌碉楼与青石板巷构成严密的防御体系,垂花门楣与木雕窗棂却透露出江南的精致韵致。当年朱元璋为巩固西南边陲,调北征南的三十万大军在此"三分操备,七分屯种",将中原农耕文明植入这片苗疆腹地。历经六百年风雨,天龙屯堡完整保存着明代的街巷格局与建筑形制,成为研究卫所制度与移民文化的活态标本。
天龙这个名字直到1992年才成为这里的正式名字
,是因为镇政府驻地位于天台山和龙眼山脚,取两山的第一个字“天”“龙”而得名。而邮局作为与这个镇子配套的服务设施,就坐落在古镇正街中段,不仅承载了邮政服务,长久以来为人们沟通信息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着天龙屯的古镇旅游,很多人在旅游的同时,会到知名的的、有特点的地方打卡,其中也会有人到邮局打卡,就像本家老师那样,用邮戳记录下自己的到此一游,顺便也为远方的朋友带来惊喜。
天龙镇的文化肌理,在山水之间铺陈开来。镇西的天台山形如莲花宝座,伍龙寺建筑群依山就势,将佛道儒三教文化熔铸于石头建筑之中。寺内现存的明代碑刻,记载着屯堡军民捐资修缮庙宇的历史,见证着汉文化与本土信仰的交融。距镇十公里的平坝棺材洞,是苗族洞葬文化的活化石。洞内现存的船形棺木可追溯至唐代,出土的鹭鸟纹蜡染百褶裙被誉为"东方第一染"。这种将棺木层层叠放的丧葬习俗,既寄托着苗人叶落归根的思乡之情,也体现了对生命轮回的哲学思考。
在天龙镇周边的群山之中,散落着多个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迹。始建于1966年的环宇机械厂,曾是某空军装备的重要生产基地。如今废弃的厂房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标语依然清晰可见,锈迹斑斑的机床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距镇五公里的平水机械厂,留存着三线建设时期的职工生活区。1991年建成的招待所,瓷砖外墙上还保留着"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厂训。在这里,来自西安交大、西工大的技术骨干,将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如今厂区虽已搬迁,但那些红砖楼房与露天电影院,依然是三线人挥之不去的精神家园。
前一篇:升庵桂湖风景日戳里的文化密码
后一篇:万达小镇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