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歌乐山下的时空印记

(2025-03-15 21:03:17)
标签:

重庆

沙坪坝

渣滓洞

风景日戳

龙隐镇

分类: 闻锺记邮
聞鍾記郵(5241)歌乐山下的时空印记
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的西南腹地,一座被群山环抱的城市正以独特的姿态书写着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篇章。这座被称为"山城"与"雾都"的城市,不仅拥有着8D魔幻的立体空间美学,更在层层叠叠的山峦间镌刻着红色基因与邮政记忆。当历史的烽烟消散于歌乐山麓,沙坪坝区的渣滓洞与龙隐镇,成为解码重庆城市精神的双重密钥。前两天在短视频平台上,华夏老师重庆一游,遇到了刘顺超先生,于是也就有了连续几期的采访,没想到两个邢台人在重庆相遇,引出很多关于古城保护与发展的话题。
2024年11月27日,吴强先生从重庆龙隐临时邮局寄给我一枚明信片,用“沙坪坝渣滓洞”风景日戳销邮资。算来我也是去过重庆的人了,但对这座城市依然陌生。不过有了重庆的好朋友,时常收到吴先生寄给我的封封片片,也就能在邮戳上认识重庆这座城市,久而久之,发现在邮戳中镀读懂一个城市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至少能激发自己的好奇心,促使自己不断学习。
邮戳上沙坪坝区地处重庆主城区西部,歌乐山与缙云山如绿色屏障般拱卫其境,嘉陵江似玉带蜿蜒而过。平均海拔650米的地理优势,赋予这片土地33%的森林覆盖率与"中国天然氧吧"的桂冠。自南宋以来,沙坪坝便以"沙坪"之名见诸典籍,其地貌特征与人文脉络在历史长河中交相辉映。抗战时期,中央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西迁至此,与磁器口古镇的巴渝风情、沙磁文化区的学术氛围共同构建起战时文化重镇的独特格局。
重庆市一座美丽的山城,但回望70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就像歌乐山麓的渣滓洞,如今更是重庆红色文化的核心地标。这座曾作为小煤窑的隐蔽山谷,在1943年被改造成国民党军统看守所。阴暗潮湿的牢房、锈迹斑斑的刑具、刻在墙上的劝降标语,无声诉说着革命者的铮铮铁骨。江竹筠、许建业等英烈在此留下的不仅是血与火的印记,更将红岩精神铸入城市基因。经过数次修缮的渣滓洞旧址,通过3D虚拟建模与AR技术,让历史场景在数字空间中重生,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2018年3月专程赴贵阳拜祭郭润康先生,随后在忠健夫妇和聂总的陪同下,游走遵义,返程的时候借道重庆,这才有机会在重庆逗留三日。期间去到了白公馆,从那些能够看到的陈设,就能感受到那些令人难忘的日子。走出白公馆,却没有了参观渣滓洞的勇气。时隔多年,这次的参观之旅仍不愿意回想。好在那些暗黑的时代终于结束,希望更多的人,永远记住那些令人敬佩的先烈们。
在沙坪坝的邮政史上,龙隐镇临时邮戳无疑是一枚特殊的文化符号。这座曾名为"龙隐镇"的古镇,正是今日磁器口。民国时期,龙隐镇作为嘉陵江畔的重要商埠,其邮政代办所使用的"东川巴县龙隐镇(代六)"邮戳,不仅是地方邮政体系的见证,更在方寸之间定格了抗战时期人口迁徙与文化交融的历史瞬间。邮戳上的"代六"编号,暗示着战时邮政网络的特殊编制,其背后关联着沙坪坝从乡村集镇向文化中心的转型历程,邮戳的时空穿透力在当代仍具现实意义。 
重庆的城市形态本身就是一部流动的史诗。长江与嘉陵江切割出的立体地貌,催生出"桥都"的奇观——2万余座桥梁飞架南北,17项世界之最在此诞生。李子坝轻轨穿楼、洪崖洞吊脚楼群、鹅公岩大桥的钢铁弧线,共同构成赛博朋克式的城市天际线。这种建筑与山水的共生关系,在雾霭氤氲中更显神秘莫测,"雾都"之名由此而来。邮政网络的建设与城市发展同步演进。从早期的步班邮路到今日的高铁快递,从传统邮筒到智能驿站,邮政始终是连接城市肌理的神经网络。
站在歌乐山巅俯瞰渝中半岛,万家灯火与两江星辉交相辉映。渣滓洞的青砖黛瓦与磁器口的石板街巷,在雾色中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这座城市跨越千年的沧桑。当现代轻轨穿越历史街区,当邮戳邂逅红色遗迹,重庆正以其特有的方式诠释着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这片土地上的每一道山梁、每一座桥梁、每一枚邮戳,都是解码中国西部发展奇迹的文化基因,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图谱的生动注脚。歌乐山下的时空印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