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水都江堰

标签:
都江堰离堆公园风景日戳青城山成都平原 |
分类: 闻锺记邮 |
聞鍾記郵(5236)拜水都江堰
在川西平原的岷江东岸,一座古老的水利工程穿越两千年时光,将桀骜不驯的岷江化作润泽天府的甘霖。这里是都江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文明智慧的具象化表达。当现代游客漫步于离堆公园的青瓦朱廊之间,实际上正参与着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共同诠释着“天府之国”的永恒魅力。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改写成都平原命运的文明奇迹。乙巳春节期间本家老师游走川蜀,从都江堰景区寄给我一枚明信片,使用了“青城秀色”普通邮资明信片,再加上“都江堰风景名胜区”风景日戳,直接点明了此次行程的落脚点之一。
上中学的时候在历史书上,就知道都江堰这项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以“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理念,在岷江中游缔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无坝引水工程。这一工程通过“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核心设施,将岷江分为内江与外江:内江灌溉成都平原,外江排泄洪水,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雏形初现。于是在1980年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三组邮票上,蜀郡太守李冰赫然在列;1991年中国邮政还专门为《都江堰水利工程》发行了邮票。
都江堰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科学性,更在于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工程摒弃了“截流堵水”的粗暴方式,转而通过“弯道环流”“二次排沙”等精妙设计,实现了防洪、灌溉、水运的综合功能。这种“天人合一”的智慧,至今仍为全球水利工程提供着重要启示。风景日戳上的离堆公园位于都江堰水利工程核心区,因李冰父子“凿离堆,开玉垒”的壮举而得名。这座占地90余亩的园林,集山水、古迹、文化于一体,是品读都江堰文明的立体教科书。园内古木参天,亭台错落,“堰功道”两侧的青铜雕像群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历代治水功臣的丰功伟绩。伏龙观雄踞离堆之上,俯瞰岷江激流,印证着都江堰的千年传承。
在数字通信高度发达的今天,集邮文化与邮政日戳依然是记录时代记忆的重要载体。邮政部门在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推出的“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离堆公园”风景日戳则以都江堰景区入口大门为图案,风景邮戳上的日期则与游客游览当日同步,成为独特的“时空印记”。当游客在离堆公园的邮政服务点加盖日戳时,实际上是在完成一次“文明接力”,风景邮戳上的日期与风景,既是自然景观的符号化表达,也是对李冰治水精神的当代传承。仅2024年,都江堰景区邮政服务点就售出邮资明信片12万张,盖戳游客超过8万人次,足见其文化影响力。
多年之前总会在电视上总会看到一段广告“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于是很好奇,这都江堰是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这青城山又是什么圣地?再后来听到了一首民间小调,其中有“青城山下白素贞”的唱词,这才晓得白素贞是在青城山出生,峨眉山修炼,西湖岸报恩,镇江水漫金山,镇压在雷峰塔。不过这“青城天下幽”的青城山与都江堰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成都平原的生态屏障。青城山以道教文化和自然景观闻名遐迩,其108座山峰如绿色屏障,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提供了可持续的生态支撑。而成都平原则凭借都江堰的灌溉,成为“天府之国”的核心腹地,孕育了三星堆、金沙等璀璨的古蜀文明。《青城山》在2006年也当上了国家名片。
后一篇:红色少年邮局的文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