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作别时次甲辰

标签:
甲辰乙巳龙泉邮戳生肖 |
分类: 闻锺记邮 |
聞鍾記郵(5198)依依作别 时次甲辰
时间的脚步摸不到,也看不到,但却能感知得到,就像每一年的365天,从中国传统纪年的正月初一到腊月三十或者是二十九,就算是一个自然年。当公元纪年开始推行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会有了两个不同的纪年叠加。但公元纪年只显示一个大月是31天,小月30天,一般二月是28天或者29天,除此之外没有更多别的含义。中国传统纪年就不一样了,从正月到腊月,顺应四季,对应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更有二十四节气与之相应,形成了独属于中国的阴阳合历,这种纪年的方式从黄帝一直沿用至今。
虽然岁首多有变化,但汉武帝《太初历》把正月初一定为岁首之后,就再也没有变过。直到民国初年沿用“格里高历”之后有点乱,但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之后奠定了今天的格局。总觉得当下的公历纪年有些怪怪的,但已经用了一百年了,也就见怪不怪了。之所以对“甲辰”这个年份抱有好感,那是因为这一年对应了中国人心目中的“龙”年,这条属于中国的龙是每一个中国人心目中的民族图腾。
不知不觉“岁次甲辰”的龙年又一次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年份的更替都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与期许。龙年将尽,回首过往,那些琐碎而温暖的瞬间,如同点点繁星,在记忆的天空中闪烁。前几天在翻找邮件的时候,翻出了昆明刘老师寄给我的一封一片,有意思的是这封片是11月6日从“龙泉邮局”寄出的。能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将这份对旧岁的眷恋与对新年的憧憬,定格在方寸之间,或许只有集邮者能够想得到,做得出,通过甲辰年龙泉邮戳的实寄封,以一种传统而又浪漫的方式,告别龙年。
龙泉邮局,坐落在昆明的一隅,它就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静静伫立在岁月的长河中,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邮局的建筑或许并不起眼,却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情感。它的门口,每天都有来来往往的人们,或是寄去远方的思念,或是收获来自亲朋好友的问候。对于集邮爱好者和邮政文化的追寻者来说,龙泉邮局更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因为这里的每一枚邮戳,都蕴含着独特的意义。实寄封,作为邮政通信的历史见证,是集邮领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记录了信件从寄件人到收件人的传递过程,更承载着时代的信息和文化的印记。
龙泉邮局使用的邮戳在别的年份,也许会不起眼,也仅仅是一种盖销邮资证据而已。一旦到了有“龙”的年份,就会成为众多集邮爱好者和文化爱好者追捧的对象。这些盖上了“龙”邮戳的实寄封,以其独特的纪念意义,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每一枚甲辰年龙泉邮戳实寄封,都像是一个微型的时间胶囊,封存着龙年的点点滴滴。邮戳上的日期,精确地记录着寄出的那一刻,将龙年的最后时光永远定格。这些邮戳不仅是有着很重要的邮政价值,更传递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每当端详一枚甲辰年龙邮戳实寄封,轻轻抚摸着上面的邮戳和邮票,仿佛能够感受到岁月的痕迹。那清晰的邮戳印记,是时间留下的烙印,也是邮政工作人员辛勤工作的见证。实寄封上的“龙”邮票,使用了第三轮“龙”生肖邮票,色彩鲜艳,图案精美,仿佛在讲述者着独特的故事。而信封上的手写地址和文字,更是充满了人情味,那是寄件人对收件人的深情厚谊,跨越千山万水,最终抵达我的手中。对于集邮爱好者来说,龙年邮戳的实寄封,不仅记录下一种爱好,更是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每一枚实寄封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时刻,串联起来,就构成了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通过这些实寄封,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
前一篇:巳巳如意生生不息
后一篇:来自丹东的新年第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