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中趣话之鸿雁
标签:
鸿雁邮戳邮局鸿雁传书集邮 |
分类: 闻锺记邮 |
聞鍾記郵(5142)戳中趣话之鸿雁
宋代臧余庆在他的《南歌子》中有“橘里风烟好,壶中日月长”的语句,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生活状态,充满了宁静、祥和与逍遥自在。回望集邮也不正是这样的一个状态吗?只要眼睛不整天盯着时而红色,时而绿色的曲线,而是俯下身子,从邮票、邮戳、实寄封、明信片中找寻一个求知的心态,何愁找寻不到集邮的快乐?看一看此次上海举办的亚洲国际集邮展览,5天的时间,吸引了众多集邮人的参与,也吸引了很多不集邮人的目光,由于开幕式选在了周六,更多的家长带着孩子们参与到其中,为本次国际邮展增添了一股新鲜的风。尽管我没有去上海,但从朋友们的微信朋友圈中,见到了集邮的风景。
其实集邮很简单,正是因为集邮的门槛不高,从1840年伴随着邮票的出现而出现的这个爱好,迅速被人们接受,成为世界各国的风景。很荣幸,我也成了风景的一个看客。或者说是风景的参与者。不知不觉在这个风景中已经有40多年了,结交了很多的朋友,看过无数的邮票、邮品,其中不乏珍邮。在愉悦自己的同时,增长了知识,这是一种无形资产。沉浸在邮票的海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邮票似的思维,其中对于邮局更是情有独钟,每逢去到一座城市,遇到了邮局,就会走进去转一转,即便是不办业务,也会在大厅中坐一会儿。作为中国邮政的员工,见到了邮局,犹如到家了一般,格外亲切。
作为邮政的医院,很喜欢“绿衣使者”的称谓,还记得鸿雁传书的故事吧?班固在《汉书·李广苏建传》中记载了这个古老的故事,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谁知对方不讲武德,将苏建扣留。十余年之后,汉昭帝并没有忘记苏武,两次派人到匈奴。第二次出使匈奴的时候,汉使说大汉皇帝射下一只大雁,从大雁携带的帛信中得知苏武的消息,希望能接苏武回家。后人把这个故事,称作了鸿雁传书。由于邮政的主要任务也是两地传书,于是鸿雁也就成了邮政的代称。五代时期的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了一只鹦鹉协助破案的故事,这只红嘴绿毛鹦鹉被唐玄宗称为“绿衣使者”。因为邮政的专业色也是绿色,于是邮务人员也就有了“绿衣使者”的雅称。
千百年来,信函是人们交流信息和情感的工具,通信是人际交往中迄今为止最古老、最实用的通联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都在利用书信来传递信息、互通情报、交流思想、表达情感,这种通信方式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相当长的时间。尤其是邮票的诞生,让这种通信形式更加趋于平民化,也就是说邮票的出现催生了近代邮政的诞生,让普通百姓的通信权得到了保障,得到了平等的待遇。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加先进的通信方式不断涌现,尤其是网络时代,更加便捷的网络通信为人们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即时通信。但传统的寄递方式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因为书信所发挥的特殊作用,是任何一种方式无法替代的。因为书信是有温度的,正所谓“见字如面”,睹物思人,这就是书信的魅力,这就是通信的魅力,这就是作为邮资凭证的邮票的魅力。
就在浙江淳安,有一处“鸿雁”邮局,这家邮局在千岛湖镇(青岛平度也有一家鸿雁邮局)。鸿雁邮局当然使用了“鸿雁”邮戳,再配上一枚苏武牧羊的邮票,是不是绝配?因为鸿雁传书源自苏武牧羊。于是我也就在《鸿雁传书》邮票发行10年之后,再一次收到了从淳安鸿雁邮局寄出,加盖了“鸿雁”邮戳,加贴了《鸿雁传书》邮票的实寄封,感谢昆明刘老师九月底浙江之行时的独具匠心。但凡有此举,都是提前做好功课的。曾经多次收到刘老师的寄给我的很有特色的封封片片,通过这些邮件能感受到刘老师的拳拳集邮情,这是一种把集邮融进生活的心态。著名集邮家葛建亚会士曾经说过“集邮,玩玩而已”,这种“玩”,是一种高级的游戏,其中的快乐非常人所能及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