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多年又见腰框编码戳

标签:
丽江东巴文邮戳腰框戳编码戳 |
分类: 闻锺记邮 |
聞鍾記郵(5106)时隔多年又见腰框编码戳
8月15日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昆明刘老师从丽江寄给我一枚明信片。回望1945年,也正是这一天,日寇宣布投降(日寇天皇发布的实际是终战诏书,并未提及投降),一个新的秩序开始形成。1945年9月2日,日寇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签下了投降书。1946年中国把9月3日定为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951年政务院正式把9月3日定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日,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将这个日子定为了抗战胜利纪念日,每年这一天都举办纪念活动。
看过邮戳上的日期,这才发现这枚寄自丽江的明信片上的邮戳,是现在已经很少见的腰框式邮戳,还是带邮政编码的邮戳,并且一枚双文字邮戳。按照当下邮局使用的邮戳,早已经是2010年启用的最新式样的邮戳,在2019年的时候在邮戳上加注了“收寄”字样,没过几年有的地方又把“收寄”字样去掉了,反正这几年总在跟邮戳较劲,不过总的制式没有改变。
邮戳本来是邮局使用的,在邮件和邮政业务单式上加盖的,表示收寄、投递局名和时间,以明确责任的戳记,通常见到的是收寄日戳和投递日戳。这枚明信片上的邮戳制式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邮局为了适应邮件激增,推行邮政编码后按码分拣的需求,在邮件上填写邮政编码,同时这种编码也出现在邮戳上,被集邮圈称作了“编码戳”,到了1995年之后编码戳逐渐退出使用,又改回了地名戳,并取消了数字外的方框。现在使用的邮戳只是也是在1995年制式的基础上增增减减。
邮戳也是集邮者收集、研究的对象,是邮件从收集到投递的一个完整寄递过程的体现。是研究邮政历史的最直接的依据。这枚明信片上销邮资的邮戳统称为“腰框式”邮戳,这是1957年之后开始推行的一种邮戳,是中国人民邮政时期使用的主要邮戳。也是使用时间跨度最长的一种邮戳,也就是从1957年到1995年,就像8分钱的邮资一样,将近40年。不知为什么,丽江邮政还在使用这种制式的邮戳。不过转念想来,莫不是主题邮局在使用?因为现在全国各地的主题邮局遍地开花,使用这种邮戳彰显特色,也不是不可以。
至于邮戳上的少数民族文字,推测不错的话,是纳西族的东巴文。这种文字流行在丽江、中甸、维西等部分地区,是一种象形文字组成,也是世界上唯一存活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2003年被联合国列入到了世界记忆名录,并进行数码记录。东巴文始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大约有1400多个单字,至今仍为东巴(祭司)、研究者和艺术家所使用。这种文字正是由东巴在使用,也就有了东巴文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