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信片报上的多元文化

(2024-08-09 21:57:05)
标签:

《越邮》

明信片报

邮资机宣传戳

鲁迅

大禹陵

分类: 闻锺记邮
聞鍾記郵(5025)明信片报上的多元文化
说到了明信片,很多人是不陌生,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这种通信的形式得到了人们的喜欢。只不过传统的中国人不喜欢,因为中国人讲究含蓄,情不外露,所以中国人会用信纸把想说的话写下来,装在信封中。国外的人反倒是喜欢用明信片,看一看那些百年以上的明信片上,满满洋文就知道了。不过到了20世纪50年代之后,中国人也开始渐渐接纳明信片这种通信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使用明信片的队伍中。其中不乏一些脑洞大开的做法,比如“明信片报”。
在鲁迅的故乡绍兴,就有一位年轻的集邮者,一己之力创办了《绍兴邮史》邮报、还有这份邮报的副刊《马拉松集邮》明信片报、《越邮》明信片报。早些年他还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办了《金卡极限片年刊》。大约是在21世纪初期的那几年通过网络结识了他,自然少不了封片来往。直到2010年杭州全国邮展期间,才有机会见得一面,仅此一面,屈指算来也有14年了。很敬佩他对集邮的执著追求,尤其是近些年来,充分地利的优势,用集邮的方式,扩大绍兴的影响。这位朋友,就是年轻有为的谢冰冰先生。
 就在5月30日,小谢从绍兴寄给我一枚明信片,这就是《绍兴邮史》副刊之一的《越邮》明信片报,也是今年的第一期,不知不觉这种明信片报已经出刊了27期了。这份明信片报虽然不大,但信息量却很大。本期的主打是大禹,因为有着“三过家门而不入”,开启了中国夏朝历史的大禹,其王陵就在绍兴。其实在绍兴还有兰亭,也即是王右军在癸丑暮春时节写下《兰亭集序》的山阴兰亭。还有就是绍兴周氏,其中鱼化桥周氏后裔中有一位周豫才,这就是被誉为中国文化旗手的鲁迅先生,还有一位是保佑桥周氏后裔的周翔宇,这就是共和国的开国总理。他们同出于汝南郡爱莲堂,也就是写下《爱莲说》的宋代大儒周敦颐的后裔。
绍兴,这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璀璨文化的名城,犹如一本厚重的书籍,每一页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与故事。绍兴丰富的文化元素,共同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大禹陵,作为绍兴的重要文化地标,承载着远古时期大禹治水的伟大功绩和不朽精神。它不仅仅是一座陵墓,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于抗争的精神象征。大禹治水的传说流传千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绍兴,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部活着的历史。其古朴的街巷、典雅的建筑、宁静的河道,无不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在这里,时间仿佛凝固,传统与现代交织共生,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韵味。 
鲁迅,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从绍兴这片土地走出,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揭示社会的黑暗,呼唤着人们的觉醒。他的作品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道路。鲁迅故里,保存着他生活的痕迹,那一间间老屋、一条条小巷,都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先生曾经的故事。走进鲁迅故里,仿佛能感受到他的呼吸,触摸到他的灵魂。说到了绍兴,鲁迅先生是绕不开的。小谢先生在“越邮”明信片报的内容选择和编辑上,更多地融进了鲁迅的元素,再加上“鲁迅故里”的邮戳做点缀,成为传播绍兴文化的重要媒介。这些明信片报以丰富的内容,将绍兴的美景、历史、文化一一呈现。它们不仅是一枚明信片,更是文化的使者,带着绍兴的故事走向世界各地。 
而邮资机宣传戳,则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为绍兴的文化传播增添了新的活力。就像这次邮资机宣传戳上“绍兴古水利——大禹治水毕功于了溪”的主题,点名了大禹治水时是在了溪这个地方完工,而大禹也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二位治水的人,也是第一位治水成功的人。第一位奉命治水的人是大禹的父亲鲧。但凡对一座城市有着深厚感情的人,都会在自觉与不自觉间,对城市追根溯源,并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宣传这个城市,小谢应该是这样的人,将绍兴的文化符号浓缩在方寸之间,通过邮件的传递,让更多的人了解绍兴,感受绍兴的魅力。
《越邮》明信片报、大禹陵、绍兴、鲁迅、鲁迅故里以及邮资机宣传戳,它们相互关联、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绍兴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未来的希望。我们应当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让它们在时代的浪潮中继续闪耀光芒,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独特的价值。再次感谢小谢先生。明信片报上的多元文化

明信片报上的多元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