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但丁的“隔空对话”

标签:
鲁迅故里邮戳明信片报跨时空对话《越邮》 |
分类: 闻锺记邮 |
聞鍾記郵(4779)鲁迅与但丁的“隔空对话”
收到了小谢老师寄给我的明信片,是从“鲁迅故里”绍兴寄出来并加盖了绍兴“鲁迅故里”邮戳。因为周家是绍兴的名门望族,只是因为世事无常,鲁迅先生家族的新台门渐渐势微,不得已卖掉租屋。尽管周家族屋被改的面目全非,好在先生生活的房子尚存,于是依托着这片老屋,挂起了“鲁迅祖居”的匾额,让后人从这里更加全面了解一代文豪。绍兴集邮界充分利用地域的优势,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宣传鲁迅先生,这其中少不了小谢先生的热心与执著。
小谢者,非谢宣城,而是山阴谢冰冰先生。绍兴在南宋之前被称作会稽、山阴、越州,赵构即位后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在建炎五年(1131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的由来,一直沿用至今。此前一代书圣曾在山阴留下了传世名作《兰亭集序》,不但文美,被收到了《古文观止》,写得也漂亮,被赋予天下第一行书。以至于中国书坛的最高奖“兰亭奖”,从第四届之后永久落户绍兴,因为兰亭就在绍兴。
在绍兴这块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地面上,千百年来涌现了许多的拨弄风云的风流人物,其中就有鲁迅先生,也就是绍兴新台门周樟寿、豫才先生。他的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开宗立派的,中国的第一篇白话文,就是豫才先生的《狂人日记》,正是这篇文章,让鲁迅之名名扬四海。而鲁迅先生的文章也伴随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轨迹,因为我们对先生的所有认知,都源自先生文章。再后来鲁迅先生的文章不知为什么竟然被移出了《语文》课本,难道先生的文章过时了吗?
虽然时代在不断发展,但先生的文章犹如天上的北斗,一点都没有过时的迹象。只能说把他的文章删除的那些人心里很龌龊,因为他们早已经不是“中国人”了。但凡有颗中国心,都不会忘却鲁迅先生。虽然鲁迅笔下记述得得是百年前的事情,但有很多现象和心理放之四海皆准确,这就是文字的魅力所在吧,读懂鲁迅不能脱离时代,不能脱离中国。一部《觉醒年代》的电视剧,串起了一段被遗忘的记忆,那些人、那些事,会永远存在。
收到小谢先生的明信片之后,发现这又是一枚主题为“跨时空对话”的系列,本期的主打是鲁迅与但丁。尽管这两位文学巨匠并没有见过面,但他们的名著一样激励着后人。说到了但丁,总会想起《神曲》。在我的书柜中有一套《欧洲四大名著》的书,包括《伊利亚特》《浮士德》《哈姆雷特》《神曲》,多年之前曾经通读过,当时并没有与鲁迅先生联系起来,这只能说自己那时候的知识面不宽。近些年对于鲁迅先生的了解,多数来自小谢先生的明信片,这些明信片就是谢先生创办的《绍兴邮史》副刊《越邮》明信片报。
《越邮》的主打就是“大师对话”,通过史料的考证,把隐藏在鲁迅先生文章和趣闻轶事中,有关与世界文坛大师之间故事,介绍给当代的人们,这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吧。就像本期明信片报上,鲁迅与但丁的隔空对话。之所以用隔空,是因为这两位不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鲁迅先生是1881年出生,但丁是1265年出生,两者相差了616年,但丝毫不影响鲁迅对但丁的喜爱。因为鲁迅先生的藏书中,但丁的著作是不可或缺的,先生也曾多次购买但丁的书,并且记录在自己的日记中,足见先生对但丁的喜爱。鲁迅先生就是中国的但丁,但其思想不是但丁思想的简单重复,鲁迅先生的思想具有原创性、源泉性,并且开创了中国的现代文学。
前一篇:国际邮轮船舶修造论坛
后一篇:遗落在大山里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