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集温情

标签:
邮资机宣传戳家书寄温情上海邮政书信网络 |
分类: 闻锺记邮 |
聞鍾記郵(4484)书信集温情
1月31日,上海邮政在陕西南路邮政所启用了一枚邮资机宣传戳,这也是红色少年系列中的一枚,主题是书信集温情,邮资机戳的主图是蓝天白云下的傅雷故居。说到了书信,除了记忆中的鸿雁传书、柳毅传书,著名的诸葛亮《诫子书》《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再有就是《傅雷家书》了,这也许就是书信文化传承的一个体现了吧。
作为上海陕西南路邮政所的一个品牌,红色少年系列邮资机戳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了集邮者的关注。就以这枚“书信集温情”邮资机戳来说,40.8万次的打印量,足以说明了集邮者对这枚邮资机戳的喜爱。
书信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杜子美曾有“家书抵万金”的慨叹,张籍也有“欲作家书意万重”思念,晏几道更有“欲尽此情书尺素”的愁绪。而对于当今的人而言,家书已经是一件奇缺的物件了。也难怪国家会在民间征集各类家书,以铭记1949年之后那段激情的岁月。
相比古人对书信的关注,当代人在曾经的一个时期也是比较关注的,还记得80年代初期的一部电影《邮缘》吗?不但介绍了集邮活动的复苏,同国际有活动增长自身的学养,更从邮政工作的角度,宣扬了邮政员工践行“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服务宗旨,以一封信一颗心的热忱,服务人民群众。
当网络时代到来的时候,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传统的通信方式,主要指向了邮票和信函。这要感谢这个时代,科技改变生活,也改变着人们的认知。至少“家书抵万金”的年代不会再重现,那些保存着社会发展记忆的家书、信封、邮戳,成为一种文化的记忆,这种记忆实际也是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
从各种的家书中,能读懂家长对子女成长的关爱,能读出国家在一个时期的发展壮大,能读到整个社会的变迁,这也许就是文字流传的力量。虽然现在书信已经远离的当下人们的生活,但作为一种记忆,却是永久的。
感谢本家老师寄给我的明信片,在邮戳中感受文化永流传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