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初五的鞭炮声

标签:
癸卯初五鞭炮邮票鲁豫大战春联 |
分类: 闻锺记邮 |
聞鍾記郵(4472)癸卯初五的鞭炮声
早上又被鞭炮声进行了,原来今天是正月初五。按照传统的规矩,初五又称破五,这一天要吃饺子。一般的生意人会在这一天开门营业,对于他们而言春节假期结束,正常营业。尽管这一天也有很多的禁忌,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的老理儿也改良了。但有一点就是中国人春节放鞭炮竟然成了最大的禁忌,据“砖家”说放鞭炮污染环境。但今年我生活的城市从年三十到今天,每天都能听到鞭炮声,也没有见到城市空气坏到那里,这几天尽管室外的温度很低,最低到-14°,但每天都是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回想禁放鞭炮这些年,城市的空气质量也没有好到哪,也没有坏到哪,反倒是春节的喜庆氛围越来越淡。
早上看新闻,一个有意思的“鲁豫大战”新闻跳进了眼帘,没看新闻内容之前还以为是与鲁豫女士有关,作为电视迷,对鲁豫应该不陌生,“鲁豫有约”这档节目应该不陌生。不过看了新闻之后,却发现跟鲁豫女士毫无关系,竟然是与鞭炮有关。原来这个鲁豫竟然是山东、河南。今年山东不禁鞭炮,河南继续禁放。于是有山东河南交界的地方,一支“二踢脚”从河南界内点燃,在山东界内炸响,于是在网络上引发了众多网友的议论。这场议论首先在山河四省展开,因为这山西、山东、河南、河北这四省紧邻,但只有山东的两个地市在2022年底发通知春节可以放炮,引来了那三个省群众的羡慕。随着网络的传播,四川、安徽等省的网友也加入进来,一时间“鲁豫大战”就成为网络上的一个“梗”了。
本来是抱着看乐子的心态看这则新闻,但看过之后,禁不住又勾起了几十年前自己放鞭炮的事情,但绝对没有孔嘟先生三哥放鞭炮的惊天动地。那时候放的鞭炮都是产自浏阳的电光炮,100头的那种,很便宜也就一、两毛钱,那时候从爷爷奶奶那里等得到1元的压岁钱,当然都是1毛一张,一挂炮能放整个春节假期。当然家长们少不得一直叮嘱要注意安全,不许这样放,不许那样放。于是胆小一点把炮插到雪地里,点着炮捻后快速跑开,听到身后一声清脆的鞭炮炸开的声音,那是一种满足感。胆子大的孩子,一手捏住小炮的下边,一手用香点着炮后用力抛向天空,然后看着那小抛在空中炸开,引来一群孩子羡慕的眼神,那也是一种满足感。
再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放鞭炮的兴趣却没有小时候那样的强烈了,但喜欢看别人放鞭炮,听着劈劈叭叭鞭炮的炸裂声,也是一种享受。还喜欢看烟花,大约是在90年代初第一次在本地看到了礼花,之前都是在电影电视上看。第二年再看放礼花的时候,就不会挤到放花的中心去看了,因为礼花还是远远地看才能看到全貌,主要是不用再仰着头了,时间久了脖子疼。看烟花最难忘的是2000年春节在珠海的情侣路上,全珠海的人都在这条道路上放鞭炮、点烟花,那种壮观的情景至今不忘,那一年也是我平生花了最多的一次鞭炮钱。不过至今在本地如果允许放鞭炮的话,差不多也是要花几百元了。
伴随着城市的禁炮,连结婚办喜事也不让放鞭炮,听到的是一种电子炮声,但太刺耳,没有鞭炮的声音顺耳。最近这十几年,伴随着鞭炮声消失的同时,年味儿也淡了,唯一与平常假期不同的是家家户户贴上的新春联。最近这两三年,人们也不再满足印刷的春联了,纷纷寻找手写的春联。想当年,刚刚兴起的印刷体的春联的时候,一下子将人们的目光吸引了,于是抛弃了手写的春联。当人们外出拜年的时候,发现家家户户贴出的春联一模一样,毫无个性,于是最近这些年人们反过头又开始寻觅手写的春联,因为手写的春联个性太明显了,也许词句一样,但书写的笔体却不一样,这也是人们过春节时的一种传统回归吧。
虽然现在过春节,那些繁文缛节已经省却了很多,但贴春联、年夜饭、守岁放鞭炮、、拜年、祭祖的规矩还是没有变。从1983年之后,看春节晚会成了人们守岁的一个新的内容,这一看就是40年。但现在的春晚也是看一个热闹了,具体那些节目好却没有记住。早期往往是春晚的一首歌要传唱一年。春晚就是后一年的风向标。后来不知从哪一年开始,一首歌曲是先被群众熟知后才上春晚,这种拾人牙慧的做法感觉十分好笑。于是现在看春晚多数情况下一边看春晚,一边在网上与朋友们聊天。作为集邮者,听着春晚的声音,欣赏生肖邮票、拜年封,也是一桩乐事。
就是癸卯年的生肖邮票,其中那第一枚邮票实在是不对卯眼,于是在预订2023年度邮票的时候只订了2本年册,之前预订的5套邮票干脆舍去了。曾经一度长生了对2023年邮票的厌恶之情,这是以前不曾有的。直到年度预订的最后一天,才勉勉强强订了2本年册。1月5日新邮票发行的时候,本想着去邮局买几套寄给远方的朋友,怎奈出门之后脚步却迈向了邮局相反的方向,等到了路口才发现方向反了,还是回办公室继续上班吧。虽然我就在邮局上班,但集邮门市离我上班的地方有三个街口的距离,步行的话需要20分钟。就是这20分钟的路程竟然走错方向了。
不几天,新周之后收到了朋友们寄给我邮票首日实寄封,看着红底的那枚邮票,还是很喜兴,还有一个“共圆共生”的名字,设计灵感出自敦煌莫高窟。但那第一枚邮票实在是无言以对,本想不露这些邮票了,因为实在是不想看,但又想着不放图,对不起寄给我实寄封的朋友们,也算是留个图,存个档,知道有这回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