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有了艺术邮局

标签:
国家大剧院艺术邮局国家大剧院建院15周年《中国集邮报》号外新北京十六景之一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 |
分类: 闻锺记邮 |
聞鍾記郵(4457)国家大剧院有了艺术邮局
2023年刚进1月份,伴随着癸卯生肖邮票的发行,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新成立了一家“国家大剧院艺术邮局”。就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迎来了国家大剧院建院15周年,中国邮政专门为其发行了一款编号为JP272的纪念邮资明信片。设立在国家大剧院的这家艺术邮局也应该是一家主题邮局。1月5日当天启用了一款带“国家大剧院”logo图案的邮戳,这款邮戳按当下时髦的话叫“文化日戳”,依过去的老理儿,这个叫风景日戳。
国家大剧院在北京西长安街上,人民大会堂西侧,由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也是新北京十六景之一的标志性建筑。说来这座建筑从1958年立项到2007年最终建成,经历了半个世纪。当年为了庆祝建国十周年,国家决定在北京建设一批大型公共建筑,其中就包括国家大剧院。周总理确定了建设地点,审定了设计方案。最终到2001年12月中旬开始动工建设,2007年9月基本建成,2007年12月22日正式演出。
也是在2007年,有机会去北京见到了国家大剧院的容颜。那是2007年6月24日,第十三届世界奥林匹克收藏博览会在北京德胜文化交流中心举办,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亲自出席了开幕式。而在6月23日,《中国集邮报》社为了庆祝报纸创刊15周年,也利用奥林匹克收藏博览会的机会,发行了该报的第一期“号外”。几件喜事凑在了一起,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集藏爱好者的参与。也就是在这次收藏博览会上,一睹了萨马兰奇先生的风采,同时也得到了一份《中国集邮报》号外,还见到了北京以及北京周边的很多朋友,还有《中国集邮报》社的多位编辑老师。由于是《中国集邮报》的首份号外,自然的到了很多人的关注,这份报纸也是一纸难求。在活动现场还发生了几只手同抢一份报纸,结果嘛,自然是谁也没得到,因为一份报纸被扯成了好几瓣。
本次北京之行只有2天,在返程的时候去了天安门广场。在等车的时候,突然发现人民大会堂的西边有一个椭圆的建筑物,但是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建筑。只是觉得能在广场旁边,人民大会堂之侧,其份量一定不一般。只是当时这个建筑还没有竣工,但水池已经蓄水,使得这个在地面上看似椭圆的建筑宛如在水中。由于时间匆匆,并没有在此过多停留
匆匆返程,只知道在大会堂的西边有这样一个建筑。
此后半年的光景,才知道这就是国家大剧院,建筑面积16.5万平米,由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小剧场及相应的配套设施组成。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和国家大剧院合唱团是国家大剧院特别成立的两个专业驻院演出团体,这里的镇厅之宝是管风琴,独特造型的水下走廊,艺术精品长廊,让这里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国家大剧院正式启用后,文化普及、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公益演出、公众开放日艺术节等活动,让这里迅速走进人们的视野,并成为艺术的高级殿堂。
这个建筑也出现在了2012年发行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邮票上。两枚邮票,从延安杨家岭到北京国家大剧院,经历了70年的历程,但那时候定下的文艺方针依旧没有变,那就是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离开了这个方针,就会脱离人民,脱离社会的发展,成为一种怪胎。就像刚刚发生的某外籍艺人的粉丝,在机场接机时的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就是要坚决抵制。好在经过了这些年的国家治理,演艺圈内的范圈文化得到了治理,但这些时候又有些抬头,看来这些不好的东西就该严加整治。
有些远了。伴随着国家大剧院艺术邮局的落户,为国家大剧院又添置了一处别样的艺术展现形式,那就是把邮政服务引进国家大剧院,通过邮政文化、集邮文化与国家大剧院的各个艺术形式相结合,让各个平台都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取所需。为北京西城邮政和国家大剧院的举措点赞。感谢本家老师寄给我的明信片,让我多年之后,除了在邮票上一睹国家大剧院的风采,还在纪念邮资明信片上,欣赏到了国家大剧院的夜景。

后一篇:一枚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邮资机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