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吃·小笼馒头

标签:
上海小吃小笼馒头南翔二维码彩色邮资机戳明信片 |
分类: 闻锺记邮 |
聞鍾記郵(4380)上海小吃·小笼馒头
上海小吃系列10月12日又推出了第二款二维码彩色邮资机戳,这是这个系列的第二款邮资机戳,主题是“小笼馒头”。有了第一枚邮资机戳的经验,知道了南方的馒头不是北方认知的馒头,在南方饭店中见到的“馒头”实际是北方人口中的包子。邮戳上的小笼馒头,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小笼包子。收到了本家老师从闸北邮局寄给我的明信片上,打印了上海小吃的第二款邮资机戳,主题就是“小笼馒头”。
中国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时间的发展中,中国的先贤们把有限的食材,变着花样满足人们的对美食的追求。于是馒头、炊饼、包子这些食品被聪明的人们制作出来。当然按照现代人的观点,包子是包子,馒头是馒头,虽然都属于面食,但在制作工艺上是不一样的,包子的制作比馒头要复杂很多。但包子和馒头在清代之前都被称做馒头,于是也就有了邮资机戳上的生煎馒头、小笼馒头。
在苏南、上海、浙江一代习惯称作小笼馒头,在武汉叫做蒸包,而在芜湖、四川被叫做小笼包子,一个笼屉中有10个小馒头(小包子),被重做小笼馒头(小笼包)。要说小笼包的起源,应该是北宋京城开封的灌汤包,随着南宋政权的简历,开始在江南传承、发展、演变,要说到江南的小笼馒头,发源地是在上海的南翔,此后逐渐发展成常州、无锡、苏州、南京、上海、杭州、宁波、嘉兴等地的传统风味名小吃。
现代意义上的包子、小笼包的出现是到了清代道光年间的事情,已经出现迅速在全国各地流传,也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注入常州味鲜、无锡味甜、苏州味美等,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皮薄卤足、鲜香味美。在开封、天津也得到了传扬,清末同治十年的南翔小笼也同样享誉中外。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来自嘉定南翔的吴翔升带着家乡的手艺,来到了上海城,在城隍庙,租下了九曲桥畔的船舫厅,开设了“长兴楼”的点心店,专门制作出售南翔小笼馒头。邮资机戳上的小笼馒头,就应该是南翔的小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