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邮戳上的“邮票设计师之家”想到的

(2022-04-15 17:50:05)
标签:

邮戳

邮票设计师之家

邮票设计师

集邮者

集邮工作

分类: 闻锺记邮

聞鍾記郵(4191)邮戳上的“邮票设计师之家”想到的

今天收到了本家老师寄给我的明信片,销邮资的邮戳似乎是第一次见,落款的名址是“中国邮票设计师之家”。这是一家2021年4月12日成立的主题邮局,再看看邮戳上的日期,是今年的4月12日,这家主题邮局成立正好一周年。对于这家主题邮局好像有所耳闻,但详细情况记不准了。不过时隔一年之后,能得到一枚这家主题邮局的邮戳,也算是有缘。

作为集邮者,最崇拜的就是那些邮票设计师了。在多年的集邮经历中有很多次与邮票设计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家主题邮局的建立,也是中国邮政为邮票设计师搭建的一个交流平台,邮票的设计者与邮票的收集者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交流,让邮票设计师们直接倾听集邮者的心声,让集邮者通过这个平台了解邮票背后的故事。邮票设计者、邮票收集者与邮票经营者共同将这个主题邮局打造成一个完美互动的平台。

因为集邮工作的缘故,逐渐喜欢上集邮,也就是一名集邮者了。但长久以来一直恪守一个原则,就是作为邮电工作者不能集邮。这个原则从1986年从事集邮工作开始,当年我的老领导专门找我谈话时提出的第一个要求。这个原则一直坚守了很多年,不买邮票不代表我不喜欢集邮,因为很早就开始订阅《集邮》杂志。买邮票也是参加工作之前的事情,本来还想着工作之后就能可劲买邮票了,谁知道那时候的邮电还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只能把爱好暂时压制起来。

参加工作两年之后从投递调到营业,每天面对的就是邮票,虽然都是常用的普票,偶尔也有纪特邮票,但不成套。1986年8月我所在的支局增设了集邮柜台,我就是主管,实在憋不住,就偷偷买几套邮票,但不能让同事和领导知道,那时候虽然开始挣钱了,但能支配的不多,就是这有限的钱基本上都偷偷买邮票了。那些年从我手中卖出去的邮票很多,很多,那时候邮票设计师的名字只是出现在我看过的《集邮》杂志和邮票目录上。

再后来从事集邮协会的工作,整天与集邮者打交道,终于可以不再压抑集邮的本性了,终于可以大谈特谈邮票,但还是不能公开买邮票。正是因为邮协的工作原因,1986年平生见到了第一位邮票设计师潘可明先生,同时还有中国的第一位国际评审员梁鸿贵先生,邮政老前辈吴凤岗先生,聆听拉三位先生授课,也得到了我的第一枚签名封。

由于工作的原因,少不得与集邮界打交道,也就有机会接触到邮票设计家们。见到邮票设计家最多的一次是1999年中国第一次举办世界邮展期间,除了陈晓聪、潘可明、吴建坤等三位设计师没有见到,其他还在邮票设计室的设计家们都见到了。最有意思的是与李印清先生在河北的销售柜台中聊天,在场的还有邯郸、沧州、衡水的几位同事。如今陈、潘两位先生已仙逝,很遗憾没有得到陈晓聪先生的签名,潘先生的签名也只有1986年的的那枚纪念封。欣慰的是在2014年,吴建坤先生到邢台,总算拥有了吴先生的签名明信片,是在“片蓝”上签的哦。

2003年邢台举办大型集邮巡展活动,有幸请到了姜伟杰、杨文清、呼振源三位邮票设计家莅临,此后又有李庆发、董琪、郝鸥、赵顺义、张石奇、吴建坤等邮票设计家来邢台。在石家庄、北京和其他城市还结识了方军、史渊、陈绍华、李海晨等邮票设计家。如今虽然不再从事集邮工作了,但还与几位邮票设计家保持着联系。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中国邮票设计师之家主题邮局成立一周年的时候,北京西城区分公司举办了庆祝活动。估计本家老师一定去现场了,因为他也是我的同行。感谢话不多说,只是看到了那枚邮戳,竟然又勾起了几十年的旧事。




邮戳上的“邮票设计师之家”想到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