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豫剧邮票常香玉戏剧豫西调和豫东调 |
分类: 闻锺记邮 |
聞鍾記郵(4179)方寸戏苑之豫剧
清明假期整理书桌上的信件,发现了4枚《豫剧》邮票首日实寄封。看来这些信封已经放在案头快半年了。这两年在线下抢不到零售邮票,在集邮网厅中也抢不到邮票,也就逐渐停止了邮票首日封的实寄。虽然感觉对不住经常寄给我首日封的朋友,但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吧。看着信封上的邮票,忽然有个问题,这是第几个登上邮票的地方戏剧了?掰着手指头数了一下,2010年的《昆曲》、2014年的《黄梅戏》、2017年的《粤剧》,再就是2021年的《豫剧》了。
如果细细数一下,出现在1949年之后的中国邮票上的戏剧还真不少,当然最多的还是京剧,不然怎么会有国剧的称谓呢。《梅兰芳舞台艺术》《京剧脸谱》《京剧旦角》《京剧丑角》《京剧生角》《京剧净角》《马连良舞台艺术》等等,展示了京剧各个行当。但也有例外,比如1958年的《关汉卿戏剧创作700周年》,除了展现了关汉卿半身白描肖像,还有《望江亭》《蝴蝶梦》两出元杂剧。
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中之一,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不断继承、完善和创新而形成的,主要是流传在河南的一个地方戏曲。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易于传唱受到百姓们的喜欢,被西方誉为东方咏叹调。此次登上方寸的豫剧选取了《花木兰》《七品芝麻官》《朝阳沟》三出有代表性的剧目,这些剧情都已经流传很久了,尤其是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一带,深受百姓们的欢迎。
花木兰的故事取自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辞》,后被豫剧大师常香玉从京剧改变移植到豫剧中,并成为她的代表作,当年还看过这部戏剧电影《花木兰》,那时还是黑白电影。由于时间很久远了,很多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已经模糊,但剧中的很多唱段直到今天还被人们传唱。尤其是常香玉先生的个人魅力和她的爱国精神,更是影响了几代人,抗美援朝的时候,年轻的常先生用义演的方式筹集资金,为志愿军捐赠了一架飞机。
《七品芝麻官》是豫剧丑角大师牛得草先生的代表作,这部戏剧也被拍成了电影,看着唐知县下乡体察民情一折,唱念做俱佳,整整体会了丑角行当美,一把折扇在牛先生手中上下翻飞,左右旋转甚是好看。从唱词中得知了审诰命就发生在保定府清苑县。剧中很多唱词朗朗上口,得到人们的喜欢。当年还在央视的春节晚会上欣赏过牛先生的表演。
当代社会流传最广的豫剧曲目当推《朝阳沟》,阳光的银环和栓保成为一个时代年轻人学习的榜样,还有善良的栓保娘、豁达的二大娘、苛责的银环妈等一众人物,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貌。更主要的是那些欢快的唱段受到了那个时候年轻人的喜欢,使得这部戏取得影响很大。大约是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又排演了《朝阳沟后传》,但影响力不及《朝阳沟》。
如今随着常香玉、牛得草等一代豫剧大师的谢幕,也结束了一个属于他们的时代。不过豫剧中我听的最多的确是马金凤先生的《穆桂英挂帅》,上世纪70年代后期,在录音机还不流行的时候,我就听过马先生的《穆桂英挂帅》,那是的录音机比一个手提箱还大,磁带不是常见的那种小盒带,还是20多公分见方的单面大盘磁带,每次听的时候还要先将磁带倒回去,小盒磁带的流行则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了。
再后来发现豫剧根据传唱的区域不同,还分了豫西调和豫东调,50年代豫东调又分为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作为生活在河北的山东人,自然无法区分这些“调”,但真正的河南老乡只要演员一张口,马上就能分得清。这些年林林总总也看过、听过很多豫剧,欣赏过常香玉、马金凤、崔兰田、阎立品等旦角的戏,也听过牛得草、唐喜成、李斯忠的戏,就是一个字“好听”。
如今随着网络化的普及,很多好听的戏剧反而很少听了到了,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不过能在邮票上推广中国的传统戏剧,也是一件很值得点赞的事情。只不过一套邮票用3枚展现,局限性太大了,也会导致很多优秀的剧目不能直接出现在邮票上。从已经发行的这4套传统戏剧邮票看昆曲、黄梅戏、豫剧的设计风格很接近,使用了竖幅,已经形成了一种“系列”,唯有粤剧采用横幅,失去了统一性。建议今后再设计此类邮票的时候,风格尽量靠近,这一是一种形式美。期待有更多的戏剧剧种登上方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