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1月07日
标签:
教育校园课文儿童文学 |
分类: 新书快递 |
架起作家和教师之间的桥梁
——介绍王林博士主编的《作家和你谈课文》
阅读王林博士主编的《作家和你谈课文》一书,就仿佛是走进了一期面对面的聊天节目,在与多位作家文字的对话中,一阵阵清风徐徐吹来,感受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新。
让作家来谈谈创作的体会,抑或是谈谈创作的背景、创作思路等等,这是一件多么令教师高兴的事情。作为教材的核心部分——文本。多少年来,教师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听到过作者对作品的谈论——因而,在对于文本的解读上,更多的是一种思维的惯性和禁锢,换句话说,在使用教科书的时候,往往是蹲在教科书里而很难跳出教科书。新课标中提出:教师“应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那么怎么才算是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这自然和教师的丰富的知识底蕴和文化素养分不开的,同时,也要足够多的了解隐藏在文本后面的隐性的知识,这样,教师在备课时,才能找对教材中的闪光点和空白点,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王林博士历时3年时间,邀请了国内40多位作家来谈课文,可以说是架起来一座连着作家和教师的美丽彩虹桥,对于教师来说,能亲耳聆听作家所思所想对于苦于无处查找资料可以说是一件幸事,而对于作家来说,能如此近距离的和教师交谈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书中共有四个板块,分别是:“作家谈课文”、“作家简介”、“教学点拨”、“延伸阅读”。这里我想和大家谈下“作家谈课文”和“教学点拨”,这两部分是全书的重点。
在“作家谈课文”这个版块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作家写作的所思所感以及创作的背景、思路等等,更重要的是作家们不光是谈这些内容,他们在文中还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建议:
“教师可以启发同学展开想象,沿着小雨点的思路想下去,比如问他们:‘如果你是小雨点儿,你会落到哪儿去呢?’又比如问他们:‘那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后来变成什么样子了?你去想象一下。’等等。
——金波《雨点儿》创作体会
“老师在给孩子讲解本篇文章时,可用抒情的口吻给孩子朗读或讲述。最好再配以一些图片之类的教学材料,比如美丽的松林,参天的松树,可爱的小松鼠,让孩子们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从而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林颂英《松鼠和松果》创作谈
“学习这篇课文的前后,可在早春时带领学生到野外去观察,寻找春天,让他们说说有什么新的发现,对课文又有什么新的理解。总之,要让学生动起来,用眼睛看,用心灵感受,才可能融会贯通,也得到美的陶冶。”
——经绍珍《找春天》创作体会
“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给同学们布置一个作业:到医院去一趟,搞清楚看病的程序。或者描写一件发生在医院的事情。这对拓展孩子们的视野也许有帮助。”
——毕淑敏《学会看病》创作体会
类似于上面的几段话,书中还有很多,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在这些作家的建议中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的一些提法,这难道说是巧合么?我想这绝不是一种巧合。儿童的内心充满了好奇和想象力,他们是天生的诗人、艺术家、科学家……他们渴望走出课堂的生活,这也就要求教师走出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局限性,放眼更加广阔的生活。正是基于对儿童世界的关注和了解,基于对儿童天然的丰富想象力的呵护,作家们在提出教学建议时,也就与新课程中的“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不谋而合了。因此,我们在聆听作家的谈话中,或许会有一些新的感受。
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收获。
同样,在后面部分“教学点拨”中,王林博士用独特的视角,着重解决“教学时缺少重点,突破不了难点,没有创意点”的问题,针对每篇课文的不同,从其本身具有丰厚的儿童文学素养出发,有的放矢的提出教学建议,可以说真正起到了点拨的作用。比如,在《自己去吧》这篇课文的教学点拨中,王林博士说:“在新教材中,儿童文学占了不少的篇幅,目前老师也感到了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育的紧密联系。可是我觉得,这种联系不能仅限于‘形’的层面上,还应该拓展到‘神’的层面,即不能仅仅把儿童文学作为教学的内容,还应该从儿童文学作家是如何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的角度得到启示。”这一段话,我想不仅是王林博士针对这篇课文而谈的,更多的是启发我们不论是课堂,还是课外都应该从儿童本位出发,多一点尊重,多一些肯定,多一份关爱。这正是作家和编者所要表达的,正如王林博士在序言中写道:“没有爱,哪会‘阅’”?
让我们牢记这句话。
爱阅读,爱孩子,也爱我们自己。
——介绍王林博士主编的《作家和你谈课文》
阅读王林博士主编的《作家和你谈课文》一书,就仿佛是走进了一期面对面的聊天节目,在与多位作家文字的对话中,一阵阵清风徐徐吹来,感受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新。
让作家来谈谈创作的体会,抑或是谈谈创作的背景、创作思路等等,这是一件多么令教师高兴的事情。作为教材的核心部分——文本。多少年来,教师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听到过作者对作品的谈论——因而,在对于文本的解读上,更多的是一种思维的惯性和禁锢,换句话说,在使用教科书的时候,往往是蹲在教科书里而很难跳出教科书。新课标中提出:教师“应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那么怎么才算是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这自然和教师的丰富的知识底蕴和文化素养分不开的,同时,也要足够多的了解隐藏在文本后面的隐性的知识,这样,教师在备课时,才能找对教材中的闪光点和空白点,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王林博士历时3年时间,邀请了国内40多位作家来谈课文,可以说是架起来一座连着作家和教师的美丽彩虹桥,对于教师来说,能亲耳聆听作家所思所想对于苦于无处查找资料可以说是一件幸事,而对于作家来说,能如此近距离的和教师交谈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书中共有四个板块,分别是:“作家谈课文”、“作家简介”、“教学点拨”、“延伸阅读”。这里我想和大家谈下“作家谈课文”和“教学点拨”,这两部分是全书的重点。
在“作家谈课文”这个版块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作家写作的所思所感以及创作的背景、思路等等,更重要的是作家们不光是谈这些内容,他们在文中还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建议:
“教师可以启发同学展开想象,沿着小雨点的思路想下去,比如问他们:‘如果你是小雨点儿,你会落到哪儿去呢?’又比如问他们:‘那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后来变成什么样子了?你去想象一下。’等等。
——金波《雨点儿》创作体会
“老师在给孩子讲解本篇文章时,可用抒情的口吻给孩子朗读或讲述。最好再配以一些图片之类的教学材料,比如美丽的松林,参天的松树,可爱的小松鼠,让孩子们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从而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林颂英《松鼠和松果》创作谈
“学习这篇课文的前后,可在早春时带领学生到野外去观察,寻找春天,让他们说说有什么新的发现,对课文又有什么新的理解。总之,要让学生动起来,用眼睛看,用心灵感受,才可能融会贯通,也得到美的陶冶。”
——经绍珍《找春天》创作体会
“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给同学们布置一个作业:到医院去一趟,搞清楚看病的程序。或者描写一件发生在医院的事情。这对拓展孩子们的视野也许有帮助。”
——毕淑敏《学会看病》创作体会
类似于上面的几段话,书中还有很多,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在这些作家的建议中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的一些提法,这难道说是巧合么?我想这绝不是一种巧合。儿童的内心充满了好奇和想象力,他们是天生的诗人、艺术家、科学家……他们渴望走出课堂的生活,这也就要求教师走出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局限性,放眼更加广阔的生活。正是基于对儿童世界的关注和了解,基于对儿童天然的丰富想象力的呵护,作家们在提出教学建议时,也就与新课程中的“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不谋而合了。因此,我们在聆听作家的谈话中,或许会有一些新的感受。
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收获。
同样,在后面部分“教学点拨”中,王林博士用独特的视角,着重解决“教学时缺少重点,突破不了难点,没有创意点”的问题,针对每篇课文的不同,从其本身具有丰厚的儿童文学素养出发,有的放矢的提出教学建议,可以说真正起到了点拨的作用。比如,在《自己去吧》这篇课文的教学点拨中,王林博士说:“在新教材中,儿童文学占了不少的篇幅,目前老师也感到了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育的紧密联系。可是我觉得,这种联系不能仅限于‘形’的层面上,还应该拓展到‘神’的层面,即不能仅仅把儿童文学作为教学的内容,还应该从儿童文学作家是如何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的角度得到启示。”这一段话,我想不仅是王林博士针对这篇课文而谈的,更多的是启发我们不论是课堂,还是课外都应该从儿童本位出发,多一点尊重,多一些肯定,多一份关爱。这正是作家和编者所要表达的,正如王林博士在序言中写道:“没有爱,哪会‘阅’”?
让我们牢记这句话。
爱阅读,爱孩子,也爱我们自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