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一首,大约写于公元977年。此时作者已从南唐之主沦为身陷囹圄的阶下囚。这种天堂地狱的经历,使李煜不能不直面自己惨淡的人生。逆境中的生活启发了他的心智,使他对社会、对人生有了别人难以获得的体会和感受,他以词为手段,表现他对人生悲苦的感叹,倾诉他“日夕以眼泪洗面”的巨痛,抒发了对命运的哀思。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念。李煜曾有《望江南》一首“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曾经的春花秋月,良辰美景,给李煜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是他醉心生活的浓聚,是他往日生活的象征,蕴含着多少只有他自己体会到的欢情娱趣。然而如今,留下的只有凄苦的回忆。这似乎是作者带着满腔的悲愤和悲伤,从内心世界冲口而出的呐喊,他质问春花秋月何时了,为什么要如此地使自己触景伤情,让历历的往事折磨自己;这开首两句沉重,悲愤,是一个痛不欲生的灵魂在挣扎。第三、第四句承前而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吹拂大地的东风又一次带来了和熙的春天,又迎了万物葱茏,桃绽蝶舞的大好时节,可是,今非昔比,这“再一次”与以往的境遇和心态已是绝然相背了,在晈晈月色之下,追念往事,实为不堪忍受的事,“不堪回首”四字,感情力量重于千钧,它是愤愤不平,也是无限哀愁,更是极度悲伤。
虽则是往事如梦,一切都是不堪回首,然而此情此景,又使作者不得不回首,也不能不回首,终于不知不觉地坠入了回忆之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从上片的明月,作者遥想到了昔日的辉煌,充满温馨欢乐的生活……,然而山河不在,自己已是形容憔悴,“朱颜”不复从前了。这两句以物与人相比,以物之不变衬托人之巨变,江山依旧而人事全非,人与物再度契合,浑然难分。这两句中包含着多少辛酸,惆怅和哀恸。这巨大的创痛,难忍的哀伤,凝成了最后的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结束了全词。
愁是一种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情绪,在这里作者用形象贴切的比喻,深刻的表现了这种情绪的心理承受程度。作者将他那蕴积心底,弥漫全身,充满胸膺的深愁比喻为一江春水。
春风送暖,冰消雪融,江河水涨,浩淼广阔,这春江之水如此之多,如此之大,不正是作者心中愁绪的写照吗?大江之水,波涛汹涌,翻卷奔腾,永无止厄,仿佛就象作者内心的愁苦一样连绵不断,无穷无尽。春天是生命的季节,而春江之水的一去不复返,仿佛也带走了作者生命中的春天,“一江春水向东流”作喻,形象生动地倾吐了作者心中的千愁万痛,具有一泻千里,难以羁勒的气势,令人不忍卒读。
《虞美人》一词不假雕琢,自然而工,直抒胸臆,将一腔真情化作不可遏制的感情潮流涤荡人心,是以血而书的血泪之歌,
每当日暮黄昏,我独立在长江的岸堤,想着我的不堪回首,看着一复一日滚滚而过的江水,我的心中就翻腾起滔滔不绝的巨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