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
(2018-11-09 10:26:26)
标签:
教育改革课堂改革教育 |
分类: 好文转载 |
2018-11-07 10:17:02
新时代教育要办好每一所学校,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近日,由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主办,北京一零一中学承办,北京市教育学会高中教育研究分会、江苏圣陶教育、三好网、睿易教育协办的2018(第五届)中小学校长论坛在北京一零一中学成功举办。
本届论坛邀请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行政领导、名校校长,围绕“走进课堂,提高质量”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寻求解决之道,让700余名参会者收获满满。本报摘录多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中间还要加一句,上好每一节课。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加强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因为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的一个最主要的常数。
那么,课程的改革主要是改在哪里?我认为主要是在课堂上面,当然这个课堂也包括课外的实践,课程改革是代表了我们的国家意志,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求,所以我们要把课堂教学搞好,这是第一。第二,课堂教学是培养思维的最好场所。第三、学习是要在集体当中。另外,课堂教学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课堂教学是老师发挥作用的最好、最重要的地方。教师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环境,适合的学习方案,或者帮助学生去设计他学习的方案。
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
基础教育的创新,不能偏离基础教育的本位价值,不能脱离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不能脱离课堂学习。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当前教育创新、回归基础的重要课题。进一步深化课堂改革,立足适应我们时代的发展,需要回归本真,打好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需要做好四个“结合”,即落实规范要求与推进教学创新相结合;增长知识见识与增强综合素质结合;应用教学技术和优化教学过程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每个孩子相结合。陶西平强调,最大限度减少对教师自主性束缚,是校长智慧的集中体现,也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落实新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可以看成是这些年来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也是一个重大的基础教育标志性的事件。在座的各位校长都亲身参与到了这一场规模巨大的、影响深远的课程改革过程中。现在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样一个总的要求之下,还在持续不断的升华。
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究竟如何推进?校长在这样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有何作为?我认为,中小学校长应在以下六大方面进行路径设计和实践探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核心素养的落地转化;聚焦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聚焦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聚焦学业负担过重的解决;聚焦考试评价改革研究。
回归教育本质
办好每一所学校,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我们每位校长、教师肩负的时代使命。教育信息化的浪潮,推动着学校教育生态的变革、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本届论坛的主题确定为“走进课堂,提高质量”,正是回归“教育本质:提升生命质量,提高生命价值”的客观需要,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充分、自由地发展的必要前提。
生态智慧课堂
教育,是为了人一生的生活,能使得人更加完善,从而有高尚的行动。教育,就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以及丰富高贵的灵魂。
北京一零一中学这么多年的教育实践,就是秉承着我们对于教育的朴素理解。北京一零一中学聚焦学生成长的“4H”(头脑、心灵、双手、健康)。学校尊重生命,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发展的可能;直击课堂,以学习为中心对课堂进行诊断改进。未来,一零一中学的生态智慧课堂将更加关注人内心世界的成长与发展,更加关注基础教育对人的终身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小学组
刘可钦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参与学校活动,最重要的宗旨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什么是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专家说,这是指孩子面临任何事物的时候,都有新鲜感和兴奋感。我们就是要保护孩子这种好奇心和兴奋感,所以,我认为学校课堂的改革、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都要围绕着学会学习这样一个主题去做。而“学会学习”是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因此,“学习”是需要学习的。
郑瑞芳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特级教师)
走进课堂的时候我给老师们提出这样几个理念:第一个是打开教师心中的黑匣子。比如今天的课上教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那么老师首先要让孩子知道这个目标,要打开教师心中的黑匣子。第二个是好好说话。有的老师就表现得非常优秀,在我看来,老师说话的态度取决于自己今天在课堂上的角色。如果你认为自己是老师,你就得教学生,你就会拿腔拿调;如果你觉得自己跟孩子是朋友,你就会好好说话。我们要让课堂回归自然。
李明新
(北京小学校长、北京市教育学会副会长、特级教师)
提高课堂质量的最终诉求是提高教师素质。俗话说:一个剧本写成了,就要演出。这个剧本在台上展示的时候,是谁决定这个剧的质量呢?一个是导演,但更重要的是演员,确切的说,是演员的素质。所以,当导演理解的剧本在演员的身上无法体现的时候,他会着急、焦灼。同样,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就是老师的素质。因此,提高教师质量是提高课堂质量的根本途径。
刘飞
(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提高质量功在“学、教、课”。我一直在思考,学校的教师应该带着什么走进课堂?学生应该带着什么走出课堂?我也在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质量。2003年,OECD组织发布了一个报告,叫《素质教育让孩子能够成功的生活,能够呈现出健全的社会》。我认为这份报告意义深远。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质量呢?可能就是我们追求的成功的生活、健全的社会。
王志宏
(陕西西安高新国际学校校长)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得益于教育立国。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民族强。每位校长只有明晰质量是教育方向,只有聚焦课堂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校长课堂教学改革的领导力,只有主动承担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责任与使命,中国的教育才会迎来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
孙双金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特级教师)
最好的课堂就是好玩的课堂。一个老师要学会逗孩子,会逗孩子的老师是具有童心的,因此有种思想理念叫做“童心母爱”。从这个角度上说,我认为童心胜过爱心。
陈罡
(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教育部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学员)我们现在正追求什么样的学习呢?我们希望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未来,我们更希望以共创和创新为中心,来实现学生真正的发展。所以,我认为我们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可能就是学习发生了变革。
中学组
王铮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兼中学教育信息化专委会理事长)
为什么同一个老师,无论他讲课讲得好或者差,一起学习的学生总会有很大的差别?固然有学生的基础问题、能力问题,但是很大程度是他的心态、状态问题。可能学习好的同学非常自如,上课时愿意回答问题,但是那些能力欠缺的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学到能够学到的东西,而不是更加压抑和逃避?这个课堂安全感的问题,应该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特别要关注的一个较为基础、较为底层的问题。
马景林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
第一,我们应该让教师端正认识,在新的一轮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正是教师进行自我改变调整,回归教育规律的好时机,老师们应该主动抓住这个机会。第二,让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第三,构建以学科内容、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为基础的内容体系。如果别人不认同教育专业化,那我们如何走向专业化道路?所以,内容体系应该建立起来。第四,学校日常的校本培训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第五,我们要关注技术,深度学习大数据,使之成为我们教育手段更新的重要意义。
钮小桦
(北京市第二中学校长、北京二中教育集团理事长、北京市教育学会副会长、正高级教师)
我们的课堂最缺少什么?我认为缺少学生的质疑,缺少学生的发现和学生的兴奋度。如果把这样的课作为常态课来听的话,你会发现这个课堂死气沉沉。基本上老师都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学生没有质疑、没有批判、没有问题、没有发现性的学习过程。这是我们国家课堂教学最核心的问题。要学生有创造力,就必须有质疑、有发现、有独立的见解。
唐江澎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锡山高级中学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当今的课堂,其中一种走向是指向人的精神的完整成长,我们可以称之为“人的课堂”。而另外一种是指向眼前的分数提升,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分的课堂”。如果我们过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基本技术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枉顾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那么知识本身所拥有的育智育德的价值和审美的价值未必能够发展得非常充分。
易国栋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校长、成都市特级校长)
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建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反思型课堂。我已特别强调过成都七中的办学思想,核心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课堂教学改革目的,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是让学生思维动起来,并积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叶翠微
(海亮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海亮教育管理集团总裁、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海亮是追求孩子成长的价值最大化,我们期待的教育是一定要将人性、理性和灵性聚合成一道曙光,开发孩子人生的一线天。我们追求的是人,人的完整与完整的人;我们追求的是人,人的幸福与幸福的人;我们追求的是人,人的未来与未来的人。
代蕊华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作为校长,过去更多关注的是职权性的影响力,而忽略了或者没有把非职权的权力放在重要的位置。我们谈论教学领导,而不是教学管理,我们关注的不是细节的、具体的教学、学籍、日常管理工作等,而是一种引领、一种带动。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帮助、对于课堂行为的指导是树立作为校长这样一名专业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的因素。
(排名不分先后)
本报记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