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兴未艾的美国“创客教育”

(2018-06-23 16:08:58)
标签:

美国

创客教育

教育

分类: 比较教育

方兴未艾的美国“创客教育”

文/罗朝猛   (刊于《中国教工》2018年第6期)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泛指乐于亲手创造,将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延伸到教育领域,在创客与教育的碰撞下,创客教育应运而生。

      创客教育是一种通过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创新设计、跨界融合、问题导向、活动探究、项目体验等获取新知识的学习方式。其核心理念是“玩中做”“做中学”“学中做”“做中创”。这种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迥然不同,是创客教育时代的一种全新学习方式。

        美国是世界上开展创客教育走在前列的国家之一,现已形成了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机构和相关企业提供大力支持、大中小学生积极参与的创客教育良好局面,为我国开展创客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政府搭台,企业支撑

         美国将自身定位为“创造者的国度”。2009年11月,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在“教育走向创新”活动中,首次倡导美国学生应该成为知识的创新者和社会的创造者,这成为美国政府在全球率先开展“国家创新战略”和进一步落实创客教育的标志。

    美国将第一届白宫创客大会举办日2014年6月18日定为“国家创造日”。在此次“白宫创客大会”上,奥巴马总统在发言中指出“美国应该坚持走一条发现、实验与创新之路。创新不但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进步的标准”,倡议要“充分释放美国人民的想象力,以确保美国是一个创造者的国家、确保下一代技术革命发生在美国”,强调要让美国学生成为世界的创造者,而不仅仅是世界的消费者。

        美国将第二届白宫创客大会的举办日期(2015年6月12-18日)定为“国家创造周”,号召全美“每个企业、每所大学、每个社区、每位公民都加入到支持全美各地民众成为创造者的行列中来”。美国各界对总统奥巴马关于支持、发展创客行动的动员与号召给予了积极响应,尤其是针对学校创客教育,美国众多中小学与高校做出相应承诺,积极实践并生成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与策略。

 

         美国创客教育的开展得到了各种教育机构、企业与基金会的支持与资助。谷歌、英特尔、PXAR动画制作公司等企业,以及专门关注创新的麦克阿瑟基金会,不但为美国创客教育的发展提供资金资助,还提供相关的技术产品支持。2005年创办的《创客杂志》,为参与创客行动的人们提供创意产品信息,推介创客行动活动、工具与资源,促进创客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等,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创客行动的意义与现状,在现实世界中借助互联网资源设计、开发和制作产品;通过在线商店提供用于创造自己动手的电子产品、工具、套件以及相关的指导用书。

                                                                    大学先行,多方推进

     为响应美国政府提出的《国家创新战略》,以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在内的几百所高校开展建设创客空间、创客档案、创客图书馆、创客实验室等,为创客教育提供场所、资金、师资等。

美国高校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创客行动。2014年10月,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主办了由美国知名高校负责人参与的全美高等教育创客高峰论坛,讨论美国高校如何更好地参与创客行动,并在会上推介值得借鉴与学习的高校创客行动案例。另外,美国高校也积极通过校际交流协同推进创客行动。众多高校利用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建设用于支持高校跨学科联合创新的分享与交流平台,分享创客成果、创客行动案例并协同推进创客项目。

      美国高校灵活选择适切的创客教育实施方式。开展创客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构建组织松散的、完全开放的创客教育空间,由学生自己根据学习需求自行使用创客空间的资源或者参与学校组织的一些主题式创客活动;二是将创客教育有意识地整合于常规课程之中;三是开设专门的创客教育课程。

      利用创造工具与资源支持学生的常规课程学习,是美国高校开展创客教育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其重点在于关注如何将创客教育整合于已有的课程教学中,既支持课程教学又间接实现创客教育的目标。其中3D 打印技术作为允许用户自下而上地建造对象的典型创造工具与资源,对于激发高校学生的创意想法、支持学生自主设计与创造有重要的应用优势,常常被美国高校以多种方式整合于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中。

       芝加哥艺术学院非常重视创客教育与常规课程的整合,认为虽然看上去创客教育所依赖DIY(自己动手做)与传统课程的固化结构有一定冲突,但是可以通过设计综合利用传统课程教学资源与新兴技术资源创建有效的创客空间,以此来优化常规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此外,越来越多的美国高校开始开设专门的创客课程推进创客教育。有些大学以设置辅修学位的方式开设系列化创客教育课程。从2014 年秋季学期开始,卡内基梅隆大学推出了8个交叉学科辅修创客课程项目,开设了30门新的跨学科的以工作室方式推进的创客教育课程,旨在支持全校所有本科生开展跨学科的创新学习;另一方面,有些高校充分利用本校的专业化资源开设特定的创客教育课程供学生选择。麻省理工学院自2002年起,每年均开设面向研究生的创客课程“如何制作(几乎)一切东西”。2014年秋季学期此课程共开设16周,教学内容包括:导论、计算机辅助设计、项目管理、计算机控制的切割、电子产品设计与生产、3D 打印与扫描、计算机控制机械、建模与铸造、嵌入式程序设计、材料合成、输入装置与输出装置、网络与通信、端口与应用程序设计、机械与机器设计以及项目开发。

                                                           中小学跟进,“在创中学”

      自2013年以来,美国中小学刮起了一股创客教育的旋风。为响应政府号召,美国中小学校长承诺积极参与创客教育活动,为中小学生在创造、探索和发明活动提供创意空间场所,同时鼓励本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更多地融入创客教育的理念、目标和方法。

      美国中小学创客教育,旨在为所有中小学生提供适宜的用于创造的环境、资源与机会,尤其是借助技术工具与资源让学生能够将学习过程融于创造过程,实现基于创造的学习;能够在创造过程中提升学科学习质量,尤其是提升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等学科学习中的自信、创造力与兴趣 ;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基于创造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实现全人发展。创造、技术与全人发展是美国中小学创客教育内涵中的三个关键词。

     在美国中小学,创客课程被称之为“工作”,在工作中寻找问题,实施项目,实地学习,并在寻找问题的过程中开发更多学习项目。在实施中,美国中小学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生成,非常重视学生与教师间的谈判,充分展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合作伙伴关系。

       美国中小学创客课堂一般都按照以下路径展开。首先,由教师检测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并获得一些想法,将其作为课程设计的切入点,然后联系一些潜在的产品和工件即创客材料,通过多方讨论和头脑风暴,以及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研究者基本构建出课程框架。同时将学生每8~10人分为一组,每一组有特定的角色和工作,并以小组为单位为他们配备团队领导、设计师、协调员、技术开发人员、技术专家等,每个学生需要求职信才可进入小组进行工作,这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团队中会构建团队协议,作为指导教师,会将最终的项目需求反馈给学生,每个学生都成为“建筑师”,教室便成为一个完整的“创客空间”。

      在以上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协同设计课程,学生在试图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有价值的活动。事实上,创客课程就是以所设计的创客材料为工具,使用技术、人才、亲密的师生关系、专业的知识背景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设计师。

       美国中小学创客教育的另一途径是来自于社区。美国很多社区创客空间十分重视对社区内学生创造素养与能力的培养,有社区创客空间明确提出其首要任务是提升社区内中小学生对未来数字时代职业的准备程度与综合能力表现水平,希冀通过社区创客空间支持学生将课程学习整合于科学探索、数学推理与阅读活动和合作问题解决过程中,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

        为支持社区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创客教育,美国教育部决定将支持学生课外“创造”扩展到21世纪社区学习中心项目,计划在全美至少三分之一区域为基于社区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创客教育提供技术、专业化的支持。21世纪社区学习中心项目是美国官方最大的用于支持课后学习、夏令营活动之类活动的资助项目。该项目通过创建社区学习中心为社区的孩子提供非在校时间的学习帮助、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除了帮助学生完成在校的常规学习项目,支持其在数学、阅读等核心学术学科方面达到州或当地学术标准之外,还为学生提供其它素养类的教育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