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美国的数学课可以这样上

标签:
美国课堂教育 |
分类: 好文转载 |
美国教育是多元的,教育改革也是多元的。但身处21世纪的美国,从纷繁各异的海量教育信息和五彩缤纷的各项教学创新中,我感到流淌其中的一股主流,那就是对人的尊重和对能力培养的重视。这种感受直接来源于近日我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市朗费洛初级中学八年级代数课的观摩。
美丽温和的教师玛洛·沃伯顿,手拿“我喜欢安静的开始”图片站在她的教室门口,用甜美的笑容告诉每一个学生:“我希望我的班级是充满爱和秩序的。”学生则报以同样的微笑,安静有序地走进教室。
这是一节八年级代数“因式分解”课。玛洛说:“首先,请大家尝试黑板上的两道热身题。如果不知道一个数有哪些因子,可以先猜一猜。学会坚持,就会有答案。”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开始了自我探索的学习之旅。规定的时间很快结束。玛洛走入学生中间,开始了她独特的计分模式:二颗星,表示依靠自己,初次就解答正确;一颗星,表示开始没做对,当看到答案后马上理解;X,表示看到答案后还是不懂。
接着,学生带着困惑开始分小组合作,对新课进行探究性学习。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为了找寻最佳答案,有的学生开始在书架上查找资料,有的学生打开网络查证同伴的观点是否正确,还有的学生相互辩论。玛洛并不急于让每个学生的答案都一致,只是不断引导,让每个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充分的发挥,笑声、争执声、感叹声充满了整个教室。
引导的过程中,玛洛告诉学生,如果认为困难是坏事,那么就很难体会到生活的快乐;如果认为挑战是好事,就会对每一件事都充满期待。
为了便于小组合作,教室随处可见大小黑板;为了适应研究性学习,电脑和图书架摆放在教室一角;为满足交流分享的要求,教室中有许多可随时用于固定纸张的悬挂线。
美国教育家大卫·金斯伯格在每周教育论坛》上说,课堂不仅是学习的地方,也是欢笑的地方。当下的美国,像朗费洛初级中学这样的现代学校较为普遍,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发展趋势: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差异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掌握阅读、写作和计算等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学会创造性思维、个性化思考,在自我管理、目标制定、人际关系及团体合作中学到多种人生技能。
这仅仅只是一节普通的美国数学课。但是,这样的课堂可以折射出教育的理念和导向。即: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还是实践和创新,能否调用多种方式,增强受教育者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培养,使受教育者更加适应社会需求,更具创造创新能力,成为教育的根本。在这种方向指引下,所用的教育形式和手段都将服务于教育的本质,即培养人、锻炼人和尊重人。这或许是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最接近教育的真谛。
□文/杨清瑕(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