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阅读:在“指尖”更在“纸间”
(2017-04-24 16:44:28)
标签:
教师阅读教育 |
分类: 好文转载 |
2017-04-24 10:14:17
核心提示
昨日(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了解教师的读书状况,本报教师周刊联合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官微、搜狐教育频道推出大型调查。调查显示,经常通过纸质书阅读的教师占到27.43%,加上15%的教师通过杂志阅读和11%的报纸阅读,以纸张作为阅读媒介的教师比例达到54%,超过以网络和智能终端作为主要阅读媒介的45%。专家分析认为,教师阅读既在“指尖”,更在“纸间”。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所做的最新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量为7.86本,以色列的这个数字为64本。在倡导“全民阅读”的今天,国民阅读量依然不见起色。那么,作为“传道授业者”的教师,他们的阅读情况会有所不同吗?近日,本报教师周刊联合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官微、联合搜狐教育·智见联合对教师的阅读情况发起了问卷调查,了解了教师这一群体的阅读现状。
参与此次调查的教师共有7991人,其中,91%为一线教师,年龄集中分布在36~60岁之间(占总调查人数的82%),超八成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调查分别就阅读方式、每月读书数量、阅读量少的原因、读书类型以及读书收获等五个方面对教师展开。
此次调查显示,经常通过纸质书阅读的教师占到27.43%,加上15%的教师通过杂志阅读和11%的报纸阅读,以纸张作为阅读媒介的教师比例达到54%,超过以网络和智能终端作为主要阅读媒介的45%。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进行数字化阅读的比例低于国民平均水平,后者为68.2%。对此,专家分析认为,教师阅读既在“指尖”更在“纸间”,正从“浅阅读”回归“深阅读”。
“纸质书阅读正在回暖”
27.43%的老师爱读纸质书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当网络、手机、平板电脑逐渐成为方便、快捷的新型阅读工具时,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不需要太多思考、跳跃浏览式、碎片化的、被业界称为“浅阅读”的阅读方法。因此,在以往类似的读书状况调查中,选择通过网络阅读的人数一直“领先”选择其他阅读方式的人数。随着数字阅读的“攻城拔寨”,“纸质书已死”的论调一度甚嚣尘上。然而,在此次针对校长、教师群体的读书状况调查中,选择纸质书的老师比例达到27.43%,分别超过了通过网络阅读和通过智能终端阅读的老师人数。
事实上,纸质书市场的逐步复苏,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根据《2015年中国图书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同比增长12.8%,销售额达到624亿。实体书店零售市场继2014年实现3.26%增长之后,2015年继续保持正向增长,同比增长0.3%,规模达到344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纸质书的“回暖”已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谈及纸质书在教师群体中“复苏”的原因,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岫泉分析认为,在知识激增的信息世界中,教师的教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育角色,构建合理的适应教学发展的知识结构,“许多老师开始逐渐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意识到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教师自主学习只能依靠大量自主阅读。教好书离不开读好书,抓住阅读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当前有拨乱、归真、复本的作用。”因此,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建议,教师要把专业阅读当做一种研读,即教师通过读一本书来获得一个新的教育理念,运用阅读获得理念来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通过实践经验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读书是一种奢侈的感受”
近半数教师每月阅读1-3本书
作家苏童说,“泡一杯茶,坐在沙发上看纸书,书的封面有触感,这不是矫情,而是时代应该挽留的有诗意的小动作。”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老师都对这种“诗意的动作”青睐有加。在教师阅读状况调查中,44.4%的教师平均一个月能读1-3本书。
“古老的纸质书,有着不一样的美和生命力。”原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田福香表示,完美的书籍形态具有诱导读者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的功能。简单说,它能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
教育学者邰亚臣曾说过,真正轻松的阅读专指拿起一本书来、那种传统的带有古典韵味的读书方式。“这样读书在今天多少显得有点儿不合时宜,但这种缓慢的方式能逐渐培养善待自己的习惯。哪怕是随意拿起一本书来,自然也会放下一些事情,因为这样读书时,你只能用自己的眼睛伴着自己的呼吸慢慢地进行,那种快速跳跃横纵勾连的技术可能性小多了,如果再让内心保持平静的状态,你的专注度会大大提升,伴随这注意力的集中,发现细节的功力就会增强,所以某种程度上讲,读书类似于修行。”
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人文学院院长吴欣歆同样坚持认为,比起读什么和怎么读,更重要的是每天都能阅读。“老师要有读书的定力、广博与专一,惟其如此,才有资格做学生的引路人,才可能关注并培养学生读书的定力、广博与专一。”
“教师阅读要比‘深阅读’更深”
传统文化书籍渐成老师最爱
从多年前万人空巷的《百家讲坛》,到近两年热播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再到传统文化元素频频出现在中小学的考题中,传统文化的热度正在逐年升温。在此次教师读书状况调查中,针对“平时爱读的书籍类型”,28%的教师选择偏爱传统文化类书籍,还有21%的教师是经常读教育专业类书籍,这两者几乎占到了一半,均超过了以往类似调查中备受教师群体欢迎的“休闲生活”类书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语文特级教师李岫泉的案头,常年放着《老子》《庄子》《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传统文化名著,李岫泉告诉记者,他经常会重读这些名著,从书籍中汲取营养。“教师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主体,其本身的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十分重要,因此,教师的阅读要比‘深阅读’更深才行。”
同样热爱传统文化类书籍的还有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的陈铁苹老师,她曾连续四十多天坚持在微信朋友圈中“打卡阅读”,在朋友圈记录下阅读的点滴,并分享读后心得,带动了朋友圈的阅读狂潮。她欣喜地发现,每当她分享了一本书,班里总有一些学生也跟着读了起来。“这种阅读精神是可以传递的。”陈铁苹告诉记者,教师要努力把自己修炼成一座“图书馆”,丰富自己的同时,也给别人带来营养。因此,无论从教师责任、基本素养、还是自身提升,兴趣发展,都是她坚持读书的催化剂。
文学评论家、《北京文学》副主编师力斌则从另一角度阐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人类文明长河存在无数经典,不少作品的孕育时间与创作艰辛都令人慨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资本论》写了40年,这些作品呼唤代代后人不断重读,温故知新。”
■区域经验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教师成“阅读点灯人”
在清华附小,广为传诵着这样一句话:“校长好好读书,老师天天向上;老师好好读书,学生天天向上。”这所“长满书的大树”学校,每个教室都配有图书角,校园里随处可以见到书吧,各种图书更是伸手可取,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溢着浓厚的读书氛围。
清华附小校长、特级教师窦桂梅曾指出,教师的提升要从阅读开始,学校倡导所有教师都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点灯人”。那么,清华附小是如何推动和引领教师读书的呢?
在清华附小,老师们购买适宜的教育教学书籍学校会全部予以报销。但是有一个前提,这些书籍必须阅读,直接在书上圈阅批注,留下读书的痕迹。“老师们有买书、看书的热情,又能推荐给全体教师一起分享、提高,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很大的帮助的。”清华附小副校长、特级教师王玲湘介绍,学校还通过“以教带读,以读促教;以研带读,以读促研”;成志主题读书沙龙、寒暑假带领教师开展“共读一本书”等活动,倡导教师阅读。“其实,这与学校秉承‘学生站在学校最中央’的教育理念是相辅相成的。”王玲湘说,“老师的内心如果没有书垫底,拿什么奉献给学生。要知道,爱学生、与学生‘真对话’都是需要能力来做底气的。而阅读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
专家观点
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
朱永新(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师的专业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建构教师的合理的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但是,如果教师的日常阅读完全脱离了一线的教育生活,如果只是让他们去“啃读”那些艰深的教育理论著作,也会让他们觉得负担太重无法承受,从而失去阅读的兴趣。所以,学校应该帮助教师自己制定阅读的规划,在书目的选择上,既要有那些有一定理论高度和阅读难度的“根本书籍”,也要有一些亲切感人的教育传记和教师成长故事,班级管理与师生关系,教学艺术与学科进展等方面的书籍,还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等,也可以结合一些教育电影来读书,如《放牛班的春天》《蒙娜丽莎的微笑》等等。还可以集合学校和班级的问题与教育现象进行主题性阅读,问题导向的阅读,可以不限于一两本书,教师会通过广泛的阅读和思考,全面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更加认识阅读的价值与意义。这样,阅读就不是一种负担了。
许多教师都抱怨工作忙,没有时间读书。台湾学者罗益强说过,“忙碌不是不读书的理由,没有从读书中得到乐趣,才是一个人不喜欢阅读的理由。”的确如此,重要的事情总是有时间的。喜欢的事情总是能够找到时间的。所以,忙碌,永远是不读书、不锻炼的借口。读书的乐趣,只有在读书中寻找,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当读书成为习惯,自然就不会没有时间。
□文/本报记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