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学家是实至名归的神圣职业

标签:
日本科学家职业教育 |
分类: 好文转载 |

最近,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回到中国当中科院院士的消息传出后,引发了不小的争议。甚至有网友说“他是回来享受更好的国家待遇了”。那么,对于顶尖的科学家,日本是如何做的?
日本的最高学术机构叫做“日本学士院”,位于东京都台东区风景优美的上野恩赐公园内,是日本文部科学省所属的特别机构。1879年日本仿照法兰西科学院成立了东京学士会院。1906年东京学士会院改称“帝国学术院”,1947年改名为“日本学士院”。1956年,为了优待功绩显著的学者,促进学术发展,日本专门通过《日本学士院法》,第一条就明确了日本学士院的法律地位,通过立法来保障长期优待学者的制度。
根据《日本学士院法》的规定,学士院院士定员150人,分为人文社会科学部、自然科学部,院士评选由各部院士投票决定,为终身制。日本学士院院士中,有汤川秀树、朝永振一郎、福井谦一、江崎玲于奈、小柴昌俊、野依良治、铃木章、益川敏英、小林诚、山中伸弥、赤﨑勇、大村智、梶田隆章等13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占到了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一半以上。
日本学士院的院士除了自身大学教授、科研机构工作人员等职业收入外,每年还以“准公务员”身份,在日本学士院领取固定的工资与补助。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的2015年日本学士院财务报告显示,发放院士工资3.34亿日元(约2036万元人民币),院士差旅等补助经费4.36亿日元(约2600万元人民币)。为奖励科学家进行研究,日本学士院每年还要进行学术评议,对学术上有重大贡献者,授予“学士院赏”;对其中特别优秀者,还由日本皇室授予“恩赐赏”。
除了官方机构的奖金与补助外,日本各大企业还纷纷拿出巨额资金,设立了“朝日赏”“日本国际赏”、“花王赏”等数不清的科学奖项,让日本科学家不仅衣食无忧,还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研究经费。
因为没有了后顾之忧,在日本,科学家不会因为一段时间内没有出科研成果而担心受到冷落或失去饭碗,研究过程中他们会被各种机构主动上门资助,完全不受政府和社会的诸如考核、评价等干扰,可以长期潜心从事研究。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修,1960年被名古屋大学授予理学博士学位,但他当时只是名古屋大学理学部的一名进修生。正是因为有了各个机构的强大经费支撑,下村修随后才得以前往普林斯顿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并最终发现绿色荧光蛋白。
2014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赤崎勇,从松下技术研究所调回名古屋大学时已年满51岁,还没有特别引人关注的成就。为了支持他开展化合物半导体研究,名古屋大学花巨资专门为其建造了一间无尘实验室,最终发明了蓝光二极管。而之后赤崎勇还为名古屋大学培养出了另一名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天野浩。
日本科学家的社会地位也是令人艳羡的。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社会就确立了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家的良好氛围。最明显的例子是日本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不同,各种钞票上全部是学者,没有政治家的身影。最常用的万元、千元钞票上,都印着日本学士院院士的头像。比如千元钞票上的野口英世,是生物学家,在非洲研究黄热病时因传染上病毒而去世。他的墓碑上写着:“他毕生致力于科学,他为人类而生,为人类而死。”万元钞票上的福泽渝吉,更是日本学士院前身东京学士会院的首任会长。
科学无国界。对于吸引外国顶尖科学家,日本也是不留余力。《日本学士院法》第6条就规定,外国科学家也可成为日本学士院的“客员院士”。目前,日本学士院共有28名外籍院士。其中,杨振宁就是自然科学部的院士。
在日本,科学家被称为“先生”。而“先生”一词不是谁都能用的,只有民众心中最为崇高与敬仰的职业才能有此殊荣。对于科学家享受的待遇,即使在各种观点无所不见的互联网上,至今也基本看不到日本网友的“吐槽”。而且,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国会及政府从未出台过任何一项限制正常科学研究、指责科学经费投入过多的议案或政策,可见日本社会对崇尚科学已经形成了广泛共识。
少为人知的是,现在日本的明仁天皇也是一位标准的科学家。他是鱼类学者,专门研究虾虎鱼亚目,是日本鱼类学会的正式成员,并发表了29篇论文。1992年,他开始向《科学》杂志投稿,1994年写了论文《虾虎鱼种系的形态学特征之重要性》,2008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基因》上发表论文,用分子生物学及形态学分析太平洋与日本海两个虾虎鱼种群的演化。明仁天皇还是2500页厚的《日本产鱼类大图鉴》的19位作者之一,亲手撰写了其中的350页内容,以致有日本媒体评价称“比起当天皇,他或许更想做一名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