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关村二小事件引关注 老师:我们须保护好三个孩子

标签:
中关村二小事件关注孩子教育 |
分类: 好文转载 |
http://img.ycwb.com/news/attachement/jpg/site2/20161215/448a5bb32cb219bc05c80e.jpg
军军给明明写的卡片 新华社发
就网络热议,北京中关村二小校长和老师作出回应
连日来,“北京中关村二小事件”持续引发社会关注,让这所北京市海淀区的名校备受质疑。13日晚,中关村第二小学校长杨刚及三位涉事孩子的班主任吕老师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就校方回应为何滞后、为何校方认定此事为“偶发事件”等问题作出回应。14日,记者从学校获悉,亮亮(化名,即扔垃圾筐的同学)和军军(化名,即发笑的同学)的家长已经向学校提交了书面道歉信,向明明(化名,即受到伤害的同学)及其家长致以深深的歉意,表示“这件事对3个孩子都是人生的一次经历”,将对自己的孩子加强教育。
a
记者:学校13日凌晨向公众披露了此事基本经过及调查情况,为何不在第一时间澄清真相?
杨刚:发生这样的事情,作为校长我深深自责,也表示深深歉意。我们处理这件事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孩子,当时不发声也是为了保护孩子。
我始终认为,教育的问题不能用社会评判来解决,孩子的问题就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去解决,不能按照成人的手段,把孩子的问题推到社会的风口浪尖。
我们必须保护好三个孩子,保护好学校所有孩子,现在依然是这样的想法。包括学校发的第一个声明,也是希望大家善待这件事。很多人可能看后产生误解,认为我们强硬、态度不积极,其实不是这样。但我们也相信,随着事实越来越清晰,公众对此事会有更深层次和更全面的认识。
b 定性为什么分歧这么大?
记者:涉事学生行为是否构成“校园欺凌”一直是各方最大分歧所在。学校根据调查判定是一起“偶发事件”,为什么如此定性?
杨刚:根据我们的调查了解,这三个10岁的孩子不存在一方长期的、想好了就在这个时间、地点对另一方进行攻击的“蓄意或恶意”,他们平时关系还不错,彼此交往也是平等的。孩子在做事时有非理性的成分,有时是突发奇想,没有考虑后果。扔垃圾筐和发笑的两个孩子也都是偶然去上厕所,不是约好的。
这次事情发生后,学校一直积极协调,三个孩子很快就和好了,两个欺负人的孩子也认识到自己错了,只是家长之间还没协调好。对于孩子出现的矛盾,我们完全可以用孩子的方式去解决,但现在往往是孩子的问题用大人的方法去解决。
何为“校园欺凌”,我觉得目前边界还比较模糊。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规定,但还是比较宽泛。不同年龄有不同情况,行为、语言的界定也需要细分。孩子有其天性特点,怎么清晰界定在实际操作中有难度;即便界定清楚了,怎么去处理?处理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我以为,是教育而不是惩罚,学校不是法院,不是评判的角色。
记者:三位孩子的性格特点如何?平时相处如何?
吕老师:三个都是好孩子,是正常的同学关系,平时没有异常的情况。明明是体育委员,作为班干部很负责,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成绩不错,而且兴趣广泛;亮亮比较内向老实,平时话不多,特别爱看书,会好几种乐器;军军的性格比较外向、调皮,成绩也不错。
c 明明近期没上学怎么办?
记者:事情进展到现在,学校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杨刚:我们希望尽快解决这件事,希望孩子们受到的伤害最小。我们会尽最大努力,让明明能够早日回到校园,老师同学们还是一样爱他、喜欢他。我相信,只要坚持为了每一个孩子好,不掺杂主观臆断,这件事肯定能解决好。爱每一个孩子是老师的天职,这也是教育的本质。
吕老师:12月2日以后,明明再也没来过学校。他不来上学后,我通过短信、微信,还有打电话跟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每天还会给明明发当天的学习进度和一些学习任务。
明明现在没有来上学,我非常心疼他。学校也好、我也好,其他老师,还有我们所有的孩子,都特别盼望明明早日回到我们的大家庭里。
(据新华社)
厕所里的72秒发生了什么?
据新华社电 近日网曝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学生受伤害事件”引发公众关注。对此,中关村二小13日向新华社记者披露此事基本经过及调查情况,并表示对该事件发生“深深自责”,对给学生及家长带来的伤害“深表歉意”。
该校表示,学校在调查中调取了事发前后楼道内监控录像。监控显示,11月24日,明明(化名,即受到伤害的同学)从教室出来进入厕所,接着其同学军军(化名)和亮亮(化名)也相继进入厕所。约半分钟后,后两名同学跑出厕所回到教室。之后,明明从厕所出来,在楼道里边走边用袖子擦着额头。整个过程中,明明在厕所里时间为1分12秒,亮亮和军军在厕所里待了30秒。
由于厕所内没有监控,之后学校又听取三名学生口述了解到,亮亮看到明明在上厕所,“就想逗逗他”,就把一个厕所垃圾筐扔到隔壁明明所在厕所隔间,正好掉落至明明的头上,而军军没有动手,在旁边偷笑。之后,明明在厕所里洗了洗就出来了。
经学校多方了解,三名同学属正常同学关系,互动交往正常,无明显矛盾冲突,因此校方认为:“上述偶发事件尚不足以认定亮亮和军军的行为已经构成校园‘欺凌’或‘暴力’。”
据学校介绍,在事后调解过程中,明明的家长坚持要求认定亮亮、军军的行为为校园欺凌行为等诉求。亮亮及其家长向明明及其父母当面致歉,军军家长也对孩子不当行为进行教育,但亮亮和军军的家长不认可此事是校园欺凌行为,更不是施暴行为,故始终未能达成共识。
事情怎么发展到“刷屏”的?
12月8日,一篇名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撰文者自称,她是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二小四年级某10岁男孩的妈妈。文中,这位母亲讲述了孩子在校遭“欺凌”:11月某日,在中关村二小的某男厕所里,其儿子受到两位同学的欺凌,遭盛有秽物的厕所垃圾筐扣头。过去近一年内,这位男孩还陆续遭到起不雅绰号等其他形式的欺负。
长文发布后,随即引发网络大量转载与评论。12月10日,中关村二小校方首次发表公开回应,认为有关言论不实,并强调:“让教育问题回归校园进行处理。”
12月12日,北京市教育局和海淀区教委相继介入调查。
12月13日,中关村二小正式对社会发布《关于“学生受伤害事件”的处理进展情况》。调查主要源自事发前后楼道内监控录像(厕所内没有监控),并称该事为“偶发事件”,尚不足以认定校园“欺凌”或“暴力”。
截至14日,因家长对校方调查定性的不认可,明明未回到学校上课。事情的最终解决方案,也尚未达成一致。(罗坪)
“我们以后还是朋友,好吗?”
记者13日至14日联系明明家长,一直没有回音。
在回顾此事的过程中,因为担心这起事件对三位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耽误孩子上课,有着17年教龄的吕老师忍不住潸然泪下。
在中关村二小三位孩子所在的班级教室里,记者看到,讲台上堆放着全班同学给明明制作的五彩斑斓的爱心卡片,上面的留言让人感动:“你快回来吧!我们大家都很想念你。如果没有你,我都没有心思学习了。而且,没有你,咱们班排队的时候特别乱”“我好想你,希望你赶快回到咱们班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希望你开心”……
在一片童稚的字迹中,记者发现了军军写的卡片:“我们以后还是朋友,好吗?希望你早日回来上学!”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