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物理特级教师)
一个多月前,罗朝猛老师给我寄来了他撰写的《亲历日本教育》一书,给我提供了深入了解日本教育的视角和机会。这是一本很有特色的书。囿于篇幅,在此只谈两个方面的感受,现综述如下。
一是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有几个重要的标志:一是学校有自己的办学章程和制度体系;二是学校不是通过“人治”来办学,而是依法治校;三是学校实现自治,自主发展。
从罗老师在书中介绍的情况看,近些年来,日本在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方面,重点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积极推进学校自治。也就是学校的校长和教职员工按照共同的愿景组建成一个团队,依据教育法规以及教育的规律来运营学校,尽自己的教育责任。这需要做出多方面的改革:从教育行政的角度看,要从过去习惯于发布指示、命令的管理方式,转变为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指导、援助等服务活动;要从过去由行政机关决定教学的进程、内容等转变为给学校更多的裁量权,由学校自主决定教育计划、活动和有关事项。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校长的自主权比过去大大增加,包括在课程设置、招聘教师、预算编制、财务运行等各方面都需要校长做出有针对性的决策;教师的任务也不仅仅是完成教学计划,还要就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学生成长的诸多问题等发表观点,共同促进办学愿景的达成。
第二,加强对学校办学的评价。教育督导,是评价学校办学状况最重要的途径,在我国正在推进的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中,特别强调“管办评”分离,就是寄希望于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体系,对学校的办学状况进行更加有效的监督。在日本,最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是:现代教育督导正从常规的督导转向学校评价。他们秉持这样的督导理念:督导不是对教育的监督,而是专门为教育的各个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儿童更健康地成长。
所谓学校评价,是以帮助学校改善为宗旨,以检验学校目标达成情况为落脚点。评价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把校长领导力作为评价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次是教职员工的改革意识。督导过程重“导”轻“督”,终极目标定位在帮助学校改进办学,最终形成特色学校。
除此之外,日本还开始构想实施学校评议员制度。聘请学校以外对教育理解有见识者担任学校的评议员。在学校和学生家长、学校和当地居民之间架设合作的桥梁。日本的这种做法,与我国正在开始探索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很相似的,其基本构成要素就是“学校理事会+学校章程”,这也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今后一个时期新的探索点。
二是缜密研究课堂教学问题。教师的听课与评课,是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我们很多学科的听评课活动,就像是对授课教师的一场审判,会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技术的应用、教学流程的设计、思维层级的递升……等方方面面进行全方位的评述,遇到几位言辞锋利的“专家”,常常会将授课教师评得满脸通红。
在日本,有一种与我们的听评课全然不同的文化。老师走进一间教室听课时,要明白听课的几个要点:一是要搞清楚学生在什么样的场合下才能形成学习?二是发现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能有困惑,产生困惑的原因是什么?三是反思自己通过观课,学到了些什么。因为有这样的听课要求,教师在听课的时候,往往不会坐在教室的最后面,而是围坐在某一学生小组的周围,仔细观察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的听课笔记也大有深意,因为授课的教师不可能同时兼顾到班级里所有的学生,对他们的课堂表现不可能完全把握,听课教师的笔记可以帮助授课教师更加深入到了解学生学习的细节。
听完课之后的评课,也要遵循相应的原则。第一,研讨的重点不是放在“应该如何教”的问题上,而是基于课堂所发生的事实,讨论“孩子在哪些方面学习有效,在哪些方面出现瓶颈”。讨论的中心不在于对教材的解释与评论教师教学技术的高下,而是基于课堂中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具体事实;第二,在研讨中,观摩者不是提出对执教者的“建言”,而是阐述自己在观摩了这节课后“学到了什么”,透过多样性的交流来学习;第三,在研讨过程中,观摩者不应缄默不语,应当实现不受高谈阔论者与评头论足者支配的民主型研讨。在课后的讨论中,教师们常将讨论的重点放在课后反思上,甚至不鼓励观课者给执教者建议。他们认为:教学方法对于每一个教师而言都是独特的,给别人建议还不如自己在课堂上进行试验。
这样的一种文化,有利于教师放下戒备的心态和恐惧的心理,能够心平气和地开设体现自己教育思想的公开课,供大家来讨论和交流。上课的优劣、提问的技巧、预计教师自己对教材的钻研程度都不是研讨的重点,从课堂的事实出发,讨论学生的学习是如何进行的,哪些地方进展顺利、哪些地方出现了障碍,是教学研究的核心。这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专业成长,更是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到了实处。
(
此文刊于2016年4月13日《东方教育时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