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彩书摘:免费供餐:从“改善营养”走向注重“食育”

(2015-12-21 10:36:18)
标签:

《亲历日本教育》

日本

“食育”

教育

分类: 好文转载

      (文章来源:罗朝猛著《亲历日本教育:一位留日教师的点墨走笔》)

    在日学习的近两年间,有幸数次与日本中小学生在学校与他们共进午餐,肉(鱼)、水果、牛奶、汤搭配科学,营养丰富、美味可口。午餐由各学校向学生免费提供,学生集中在教室或指定的礼堂就餐,从把午餐从学校厨房搬出来分发给每位学生到吃完后将餐具送回厨房,完全由学生自行管理,轮流负责,形成了一种独有的学生饮食文化。著者一方面非常喜欢日本学校所提供的营养午餐,另一方面被这种特有的饮食文化所吸引。为此,有必要对日本中小学免费供餐的来龙去脉探个究竟。

     明治22年(1888),山形县鹤冈市一座寺庙的主持和尚,开始给当地小学的贫困学生提供免费午餐,善举很快在民间得到响应。昭和7年(1932),日本政府动用国库,向全国学校的贫困在校生提供“给食”。

    日本中小学免费供餐制度可追溯到二战时期。那时日本大肆侵略它国造成国内经济萧条、粮食减产,为了不使青少年体质下降,日本政府认为,由学校统一为学生提供午餐最为立竿见影,于是1940年颁布了《学校给食奖励规定》,推行学校无偿供应午餐。1954年日本颁布了《学校给食法》,学校供餐制度以法律形式得以确认和规范,这在世界其他国家是绝无仅有的。

   《学校给食法》共四章十四条。为推行及充实“食育”的普及,《学校给食法》开宗明义首先提出了制定该法律的目的,就是要保障儿童和学生身心健全与发达。同时也是为了让儿童和学生正确了解和判断营养生活的重要性。接着该法律提出了学校给食要到达的目标,即为了实现义务教育的总目标,保障学生摄取适度的营养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日常生活饮食需要营养保障,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丰富学生学校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与合作精神,理解饮食生活是自然的恩惠,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和自然,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养成勤劳的作风,帮助学生正确了解食料的生产、流通及消费的过程。该法律规定为学生供餐既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任务,也是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的任务。该法律规定要为学校配备“学校供餐营养管理者”,要求所配人员要符合《教职员资格证法》的要求并获得“营养教师资格证”,既要有营养学方面的专门知识,又要有实际操作经验。该法律还规定了“学校供餐实施标准”,其中包括卫生管理标准。至于供餐经费,根据相关政令学校供餐所必需的设施、设备及运营的费用由学校负担,预算范围内的开支由国家统一补给。

     为充分保证学校午餐的营养均衡,日本政府从营养成分和食物种类两方面对学校所提供的午餐给予了严格的规定:每餐206克牛奶雷打不动;严格按照儿童所需营养科学配餐,既为儿童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且不会发生因营养过剩造成的心脏、心血管等病症。

 

    到1965年以后,日本几乎所有的小学和80%以上的初中都实施了免费供应午餐的制度。这种“供餐制度”在困难时期保证了学生的身体发育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营养和热量,又通过在一起吃饭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强化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的合作关系,同时孕育了一种民族凝聚力。

围绕日本中小学的供餐问题,文部科学省认为,学校要从重视“改善营养”改  为注重“食育”,鼓励学生爱惜粮食、学习饮食文化和营养平衡。为此,日本政府对1954年颁布的《学校给食法》进行了数次修订,最新颁布修订的该法是2008年6月。这次修改是1954年该法实施以来的首次大幅修改。这次修改是基于2006年新修订的《教育基本法》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方针。新修订的《学校给食法》指出,供餐作为课程外的“特别活动”不仅要补充学生的营养,还要让学生们学习食物的生产流通以及饮食文化。该法律规定学校供餐要灵活使用当地的食料,通过与生产者的交流和现场参观培养孩子们的感激之情和对故乡的热爱。该法律还涉及到2005年导入的营养教师制度,规定营养教师的工作内容为营养管理、制定学校的“食育”计划、指导普通教师、负责与当地及学生家庭的联系等。

    学校给食制度具有很多优点,最重要的是保证学生摄入配置平衡的营养,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育成长。原来我们常说的“小日本”已经过时,日本人的身高有了很大的提升。文部省2012年学校保健统计调查数据显示,以17岁为例,男生身高平均170.7厘米,女生平均158厘米,明显高于他们的祖父母和父母同期身高水平。日本学生吃同样的饭食,多少摆脱了家庭贫富所带来的优越自卑感,较早养成了日本人所特有“集团意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